[實用新型]一種便攜式氧氣瓶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92210.0 | 申請日: | 2014-04-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572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01 |
| 發明(設計)人: | 胡新明;伍思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7C1/00 | 分類號: | F17C1/00;F17C13/04;F17C13/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廣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張文雄 |
| 地址: | 5240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便攜式 氧氣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戶外裝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氧氣瓶。
背景技術
氧氣瓶除了在醫療、急救等領域廣泛采用外,在廣泛應用在高原旅行、登山等戶外運動等場合。目前,市面上最簡單的一種氧氣提供設備是一個充有氧氣的軟袋,拔開塞子就可以吸入氧氣,大部分便攜式氧氣瓶是將氧氣加壓充入氣罐內,使用擠按式的閥門,直接吸入、插入導管和裝上面罩來吸入氧氣。例如中國專利CN202715100U公開了一種便攜式氧氣瓶,它由氧氣瓶、輸氧設備和之間的連接組成;而中國專利CN2779209Y公開的便攜氧氣瓶由氧氣罐和閥門組成的。這些產品都具有小巧輕便、能使人們在高原上等地方隨時隨地使用的優點。但是它們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于設計沒有考慮戶外活動時氧氣瓶攜帶和使用的方便性:攜帶時需要專門在行李中預留存放空間,不符合戶外活動時行李攜帶盡可能簡單的需求;另外,也難以做到邊保持運動狀態邊吸入氧氣的實際需求,使用不夠便利。
因此,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
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便攜式氧氣瓶,解決了現有便攜氧氣瓶攜帶和使用不夠方便的缺點。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便攜式氧氣瓶,其特征在于,包括保護外殼和置于保護外殼之內的氧氣罐;所述氧氣罐上端設置一恒流閥門,氧氣罐內氧氣通過恒流閥門與外部的出氣口連接,閥門的外殼上套裝一層可旋轉外殼,轉動可旋轉外殼便可帶動閥門開關開關閥門并控制出氣量的大小,氧氣使用完畢可從閥門的出氣口充入氧氣;氧氣瓶的瓶蓋以螺紋連接方式連接在保護外殼或者氧氣罐的上端。
進一步地,所述恒流閥門的連接處設置密封膠圈和防塵網。
進一步地,所述保護外殼上設置一條彈性帶,彈性帶一端固定在保護外殼之上,一端與保護外殼上的活動卡扣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便攜式氧氣瓶還包括置于氧氣瓶的瓶蓋內的氧氣導管引導扣;所述氧氣導管引導扣為圓環狀套裝在氧氣罐出氣口上,其兩頭開設大小兩個槽,小槽用來引導氧氣導管,大槽用來夾持在使用者的帽子或者衣物之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氧氣瓶使用旋轉式閥門開關調節出氣開關和出氣大小,便于重復加氧并避免氧氣使用的浪費。2、在氧氣瓶的瓶身外側設計的彈性帶和活動卡扣,使得氧氣瓶可以掛在背包的背帶或腰帶等處,大大的增強了便攜性。3、在氧氣瓶的瓶蓋內放置的氧氣導管引導扣在使用者需要邊行動邊吸氧時,將氧氣瓶掛在背包或腰帶上,通過這個導引扣可以輕松把氧氣導管引導到鼻子和嘴巴附近,使用者可以解放雙手,隨時隨地方便地使用氧氣瓶吸氧。
附圖說明
圖1:氧氣瓶結構簡圖;
圖2:氧氣罐口閥門結構放大圖;
圖3:氧氣導管引導扣立體示意圖。
其中:1-保護外殼;2-氧氣罐;3-恒流閥門;301-可旋轉外殼;302-閥門開關;303-密封膠圈;304-防塵網;4-出氣口;5-瓶蓋;6-彈性帶;7-活動卡扣;8-氧氣導管引導扣;801-小槽;802-大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地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氧氣瓶,主體部分包括保護外殼1和置于保護外殼之內的氧氣罐2;所述氧氣罐上端設置一恒流閥門3,氧氣罐內氧氣通過恒流閥門與外部的出氣口4連接,恒流閥門3的外殼上套裝一層可旋轉外殼301,轉動可旋轉外殼便可帶動閥門開關302開關閥門并控制出氣量的大小,氧氣使用完畢,拆開上層的塑膠外殼,便可從閥門的出氣口直接充氣,充氣完畢后,安裝回塑膠件,便可以實現重復使用。恒流閥門的連接處設置密封膠圈303以防漏氣,設置防塵網304以防塵。氧氣瓶還設置瓶蓋5,以螺紋連接方式連接在保護外殼或者氧氣罐的上端。為了便于攜帶,保護外殼上設置一條彈性帶6,彈性帶6一端固定在保護外殼之上,一端與保護外殼上的活動卡扣7連接。為了使用者吸氧時可以將雙手解放出來,便攜式氧氣瓶還包括置于氧氣瓶的瓶蓋內的氧氣導管引導扣8;如圖3所示,所述氧氣導管引導扣為圓環狀結構,套裝在氧氣罐出氣口上,其兩頭開設大小兩個槽,小槽801用來引導氧氣導管,大槽802用來夾持在使用者的帽子或者衣物之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海洋大學,未經廣東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9221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