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及光纖傳輸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77313.X | 申請日: | 2014-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3837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7 |
| 發明(設計)人: | 連德倫;羅敏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2 | 分類號: | G02B6/42;H04B10/2581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哲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湯喜友 |
| 地址: | 51062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無源 單多模 傳輸 轉換器 光纖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過無源單多模轉換和單根光纖傳輸的光纖傳輸轉換器,具體涉及多模-多模設備及單模-多模設備之間的無源單多模轉換及單纖信號傳輸。?
背景技術
隨著光纖通信的發展,光纖通信系統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按模式區分,這些系統主要分多模和單模兩類。目前,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在小區或大樓內采用的是多模光纖和多模光收發設備,而外部通信網采用的是單模光纖和單模光收發設備,因為單模光纖不能直接與多模光纖對接,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必須進行轉換,現在一般的辦法是采用O.E.O(光電光)轉換器進行轉換,O.E.O是有源的設備,它能將單模信號轉換成多模信號,反之亦然。為了節省成本、簡化系統、一種不用有源轉換而用無源轉換去實現單多模系統對接是光通信的一種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實現單模系統與多模系統的無源對接和雙向信號的單纖傳輸。?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技術方案一:
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纖模式轉換器和環行器,所述光纖模式轉換器為無源光器件,光纖模式轉換器具有單模端和多模端,環行器為無源光器件且具有接收端、發送端和公共端,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與環行器的發送端連接;
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多模端,用于輸入多模光收設備的多模信號;
光纖模式轉換器,用于將多模信號轉換為單模信號或者將單模信號轉換為多模信號;
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用于將經光纖模式轉換器轉換后的單模信號輸出至環行器的發送端;
環行器的發送端,用于將接收到的單模信號發送至環行器的公共端;
環行器的公共端,用于將單模信號傳輸至另一環行器的公共端和接收另一環行器的公共端所傳輸過來的單模信號;
環行器的接收端,用于接收環行器的公共端所接收到的單模信號并將該單模信號傳輸至光收發設備。
所述環行器的公共端使用APC連接器作為光纖連接器件,且環行器的公共端與另一環行器的公共端通過單根單模光纖連接。?
技術方案二:?
光纖傳輸系統,包括兩個如技術方案一所述的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兩個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分別記為第一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和第二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第一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中的光纖模式轉換器和環行器記為第一光纖模式轉換器和第一環行器,第二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中的光纖模式轉換器和環行器記為第二光纖模式轉換器和第二環行器,所述光纖傳輸系統還包括第一多模光收發設備和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
所述第一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多模端與第一多模光收發設備的發送端連接,第一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與第一環行器的發送端連接,所述第二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多模端與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的發送端連接,第二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與第二環行器的發送端連接;
所述第一環行器的公共端與第二環行器的公共端連接,所述第一環形器的接收端與第一多模光收發設備的接收端連接,所述第二環行器的接收端與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的接收端連接;經過所述第一環行器的發送端的信號從第一環行器的公共端發送至第二環行器的公共端,從第二環行器的公共端接收的信號經第二環行器的接收端發送至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
所述第一多模光收發設備的發送端與第一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多模端之間和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的發送端與第二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多模端之間均通過多模光纖連接;?
所述第一多模光收發設備的接收端與第一環行器的接收端之間、第二多模光收發設備的接收端與第二環行器的接收端之間、第一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與第一環行器的發送端之間、第二光纖模式轉換器的單模端與第二環行器的發送端之間、第一環行器的公共端與第二環行器的公共端之間均通過單模光纖連接。
技術方案三:?
光纖傳輸系統,包括一個如技術方案一所述的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所述單纖無源單多模傳輸轉換器中的環行器記為第一環行器,所述光纖傳輸系統還包括第二環行器、多模光收發設備和單模光收發設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未經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7731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