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對蝦精養池塘的智能化自動排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74580.1 | 申請日: | 2014-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95214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26 |
| 發明(設計)人: | 孫成波;杜興田;李詠;蔣甲印;陳兆明;楊世平;王成桂;李曉筠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東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K63/04 | 分類號: | 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南鋒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劉廣生 |
| 地址: | 524000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對蝦 池塘 智能化 自動 排污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水產養殖領域,涉及對蝦精養池塘360度旋轉式自動吸污系統及方法。
技術背景
對蝦養殖業是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支柱性產業,養殖產量位列世界第一位,2012年中國對蝦產
量達到156萬噸,占全球對蝦產量的40?%左右,雖然我國是對蝦第一大國,對蝦池塘養殖雖然
在規模和產量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對蝦養殖
有精養、半精養模式和粗養等多種養殖模式,精養模式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和高風險的養
殖方式,推廣應用的養殖面積逐年遞加,尤其近年在沿海地區,養殖規模較大的企業和農戶
都采用這種模式。對蝦高密度集約化式養殖模式,放苗密度高,在養殖的中后期由于餌料投
放量日益增加,對蝦的排泄物和殘餌越積越多,使蝦池的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池中
尤為突出,污染物的累積容易引起蝦病的發生,為了保持池塘水質的穩定,減少病害發生,
對蝦精養池塘每天必須定時排污,傳統的排污方法比較費力和費時,在排污口人工進行拔管
排污,一定排污時間后,再人工插管堵住排水口。排水管一般是直徑30?cm左右的PVC管,長
度約4~5米,比較笨重,長期使用后,排水管與排水口的接觸部位經常會粘連在一起,人工
很難拔起,比較費力。而且排污時間由養殖工人控制,很難準確把握,甚至有時粗心的工人
,一時忘記堵住排水口而排水過多,尤其到了養殖后期,日排污次數較多,工作量大,比較
費時。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目前排水管一般是直徑30?cm左右的PVC管,長度約4~5米,比較笨重,
長期使用后,排水管與排水口的接觸部位經常會粘連在一起,人工很難拔起,比較費力,而
且排污時間由養殖工人控制,很難準確把握,甚至有時粗心的工人,一時忘記堵住排水口而
排水過多,尤其到了養殖后期,日排污次數較多,工作量大,比較費時的問題,提供一種結
構簡單、排污方便的對蝦精養池塘的智能化自動排污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對蝦精養池塘的智能化自動排污系統,包括動力系統、吸污系統、定位系統和增氧系統
,所述動力系統包括水泵、與水泵連接的驅動水管及控制水泵驅動的時控開關;所述吸污系
統包括與池體的中央排污管連接的吸污管;所述定位系統包括網框、設置在網框上的升降吸
盤及與網框連接的360度轉盤,所述增氧系統包括增氧管。
所述吸污管與驅動水管通過連接帶連接。
所述增氧管設置在吸污管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目前排水管比較笨重,長期使用后,排水管與排水口的接觸部位經常會粘
連在一起,人工很難拔起,比較費力,排污時間難以準確把握,工作量較大,比較費時等技
術問題,且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伺服電機定時控制排污系統自動排污,大大減少工作量,本實
用新型還采用了升降及旋轉的方式來增大吸污管的吸污范圍,解決了目前的養殖池池底在養
殖過程中難以排污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1-池體;2-排污管;3-吸污管;4-驅動水管;5-網框;6-水泵;7-轉盤;8-增氧管;9-旋轉
軸。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動力系統、吸污系統、定位系統和增氧系統,所述動力系統包括
水泵、與水泵連接的驅動水管及控制水泵驅動的時控開關;所述吸污系統包括與池體的中央
排污管連接的吸污管;所述定位系統包括網框、設置在網框上的升降吸盤及與網框連接的360
度轉盤,所述增氧系統包括增氧管。
所述吸污管與驅動水管通過連接帶連接。
所述增氧管設置在吸污管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通過動力系統的驅動水管利用水流噴射的沖力帶動吸污系統及增氧系統同時進行
360度旋轉吸污,且驅動水管還利用了其水流噴射的沖力使四周的污物升起,令吸污管的吸污
效率更高,同時,定位系統的伸縮吸盤及360度轉盤的作用在于使吸污管、驅動水管及增氧管
能升高或降低進行360度旋轉吸污,增氧管還能加大池內的氧氣含量。
本實用新型可采用人工方法有效去除池底中央部分的對蝦殘餌、糞便,減少對蝦養殖的自身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東海洋大學,未經廣東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7458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