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樓梯結構的雙層客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59605.0 | 申請日: | 2014-04-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6690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13 |
| 發明(設計)人: | 甘大利;趙理想;孫波;王澤平;李峰;張立輝;何露明;王碩祺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22 | 分類號: | B62D25/22;B62D31/04;B60J5/0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專利事務所 34115 | 代理人: | 汪貴艷 |
| 地址: | 230051***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樓梯 結構 雙層 客車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層城市客車,具體涉及一種雙樓梯結構的雙層客車。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雙層城市客車多設有前門與中門,前門設置在駕駛室右側,而中門是設置在位于客車的前輪與后輪中間位置,在前門與中門中間的位置設置連接上、下層的單樓梯;而客車的發動機艙是設置在客車的后部靠尾端。這種結構的雙層客車存在一定的缺陷:
1、由于發動機艙占用了一部分的空間,使得客車的下層空間中的座位數和站立乘客數減少;
2、由于樓梯是設置在客車的中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下層車廂的面積空間,同樣減少座位數和站立乘客數;
3、單樓梯結構的寬度勉強能使二個人通過,高峰期時嚴重影響乘客到客車二層的上、下的速度,從而影響了公交車快速運營乘客的效率和乘客上下車的速度。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技術的不足,設計開發出了一種雙樓梯結構的雙層客車,實現乘客上下二層車廂內的分流,并提高下層車廂的空間,提高客運能力。
一種雙樓梯結構的雙層客車,包括發動機艙與樓梯,所述樓梯的上部設在發動機艙的上方,位于樓梯的底端車廂處開設有后車門,所述樓梯的右側開設有進入下層車廂的車廂門;所述樓梯為左、右雙通道,其從底端往上成Y形布置在上、下層車廂的底板之間。
進一步,所述樓梯包括踏步總成,所述踏步總成包括從后車門向車廂中部及上方延伸的第一臺階與第二臺階,所述第二臺階的前方往上為右通道、左端往上為成L形的左通道、右端為車廂門;所述左、右通道的上部成平行設置于發動機艙的上方,踏步總成的兩側設有扶手。
更進一步,所述左、右通道的踏步總成各有5個臺階。
本實用新型的雙層客車的下層車廂分為駕駛區、乘客區與樓梯區,駕駛區一側設有前車門,樓梯區設有后車門,乘客區與樓梯區之間設有車廂門。乘客可從前車門或后車門進、出一層車廂;但要進入二層車廂,需要先進入樓梯區,再經第一臺階、第二臺階直接往上進入右通道;而下車的乘客,則從二層車廂的后部左通道往下,再經第二臺階、第一臺階、后車門出來。
所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本實用新型的樓梯設計成左、右雙通道樓梯,實現二層車廂內的乘客進行上下分流,在左、右雙通道內能快遞移動,并避免擁護、方便人們上下車廂,提高乘客上下車的速度。
2、將原來安裝在車廂中部的樓梯安裝在原來無法安排座位的車廂后部的發動機艙上方,從而減少樓梯對下層車廂空間的占用,使下層車廂內的面積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座位數和站立乘客數,提高了客車的裝載率。
3、本實用新型客車的后車門設置在客車后部位于樓梯的底端,可供乘客上、下上層車廂用,結合前車門配合使用,將乘客能進行快捷地上下車,提高了雙層客車的使用滿意度以及豐富了雙層客車的產品多樣性。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雙層客車的一層車廂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雙樓梯的側視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雙樓梯的俯視結構圖。
圖中:1-前車門,2、駕駛區,3-乘客區,4-車廂門,5-樓梯區,6-后車門,7-下層車廂,8-上層車廂,9-左通道,10-右通道,11-1第一臺階,11-2第二臺階,11-31左第三臺階、11-41左第四臺階、11-51左第五臺階、11-61左第六臺階、11-71左第七臺階,11-32右第三臺階、11-42右第四臺階、11-52右第五臺階、11-62右第六臺階、11-72右第七臺階。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雙層客車的一層車廂分為駕駛區2、乘客區3與樓梯區5,駕駛區3一側設有前車門1,樓梯區5設有后車門6,乘客區3與樓梯區5之間設有車廂門4。樓梯區5內設有雙通道樓梯,雙通道樓梯的上部設在發動機艙的上方。乘客可從前車門1進、出下層車廂,也可從后車門6進入后通過車廂門4進、出下層車廂;下層車廂滿員后,進入樓梯區5從雙通道樓梯進、出上層車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5960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固液混合高溫溶液廢熱回收利用裝置及方法
- 下一篇:轉折積木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