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50922.6 | 申請日: | 2014-04-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80359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20 |
| 發明(設計)人: | 黃向暉;黃偉;萬法高;劉鵬;姚小亮;產漢軍;白延鵬;劉若宸 | 申請(專利權)人: | 黃向暉 |
| 主分類號: | B60N2/34 | 分類號: | B60N2/34;B60N2/04 |
| 代理公司: | 濟寧宏科利信專利代理事務所 37217 | 代理人: | 樊慶年 |
| 地址: | 272000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洸***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完全 客居 中的 汽車座椅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聯動型汽車座椅,能實現單電機控制或者手動操作實現聯動,可配備于房車或一般舒適性的乘用車輛,尤其涉及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
技術背景
隨著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乘用者對汽車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當然包括座椅的舒適性。汽車座椅實現聯動能夠較好的符合人機工程學,提高舒適性,然而現在很多汽車座椅的聯動都是用多個電機控制來實現的,不僅控制起來麻煩而且制造成本偏高。另外考慮到乘員的安全,還需要座椅有一定的包裹性,一般的解決方法是將座椅靠背做成一定的曲面使側圍具有一定弧度,邊緣有突起,并將坐墊做得有一定凹陷。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當多個座椅并排放平希望實現能夠平躺的床的功能時會有明顯凹凸不平,影響乘員平躺時的舒適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通過一個電機或手動操作實現座椅的聯動控制,借助聯動機構,能夠實現普通座椅、躺椅、床三種主要實用功能,座椅聯動運動時按照設定的規律進行,由設計好的凸輪槽來控制,從座椅放平到立起的聯動過程為:腿撐向下擺動,靠背慢慢立起,坐墊繞一支點下擺下降到最低點停止,而腿撐和靠背則可繼續運動;在聯動過程中坐墊和靠背依靠另一套機構實現側撐功能,提供良好的包裹性。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包括有座椅固定板、腿部支撐墊、座椅坐墊、背部靠墊、座椅靠背推拉桿、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座椅腿撐推拉桿、半U形桿、坐墊支撐桿、坐墊姿態控制槽、推桿復位彈簧固定軸、推桿復位彈簧、側撐推桿、側撐片、推桿拉索導向環、推桿拉索、側撐推桿導向槽、側撐機架、側撐片固定軸、側撐片凸臺、側撐片鉸接孔座、推桿拉索安裝槽、側撐片安裝槽和推桿梯形凸臺。設置在座椅坐墊下面兩側的座椅固定板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的主體支撐件,整體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結構,也就是在兩個座椅固定板的上端,連接設置有座椅坐墊,座椅坐墊的后端連接設置有背部靠墊,在座椅坐墊的前端下面,連接設置有腿部支撐墊。具體是在座椅固定板的側面,設置有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的后端,設置有鉸接點O1,并通過鉸接點O1連接設置有座椅靠背推拉桿,座椅靠背推拉桿的上端則通過鉸接點O2連接到背部靠墊的下端。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的前端部通過鉸接點O4連接到座椅腿撐推拉桿和半U型桿,座椅腿撐推拉桿的前端連接設置有腿部支撐墊,半U型桿的上端則通過鉸接點O3連接到座椅坐墊的前部下面。在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的中部,設置有坐墊姿態控制槽,在坐墊姿態控制槽內設置有鉸接點O5,并通過鉸接點O5連接設置有坐姿支撐桿,坐姿支撐桿的上端連接在座椅坐墊的下面。在座椅固定板的上面設置有側撐機架,側撐機架的下面靠近座椅固定板的位置,設置有推桿復位彈簧固定軸,在推桿復位彈簧固定軸的上面連接設置有推桿復位彈簧,在推桿復位彈簧的上端連接設置有側撐推桿,側撐推桿的上端連接設置有側撐片,側撐片的上端設置有側撐推桿導向槽,在側撐推桿導向槽內設置有推桿拉索,推桿拉索的下端設置有推桿拉索導向環。推桿拉索的上端連接到座椅坐墊和背部靠墊,在推桿拉索的上端兩側,設置有側撐片凸臺,在側撐片凸臺的一側設置有側撐片固定軸,在側撐片凸臺的另一側,設置有側撐片鉸接孔座。在側撐機架的居中的位置,設置有推桿拉索安裝槽,在側撐機架的外邊側內,設置有側撐片安裝槽。在靠背和坐墊處于水平狀態的情況下,可以看到,在靠背和坐墊的上部,設置有推桿梯形凸臺和側撐片凸臺。側撐片凸臺設置在側撐片的直段端,在靠近內端的側撐片凸臺的下面,設置有側撐片鉸接孔座。使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通過一個電機或手動操作,可以實現座椅的聯動控制,借助聯動機構,能夠實現普通座椅、躺椅、床三種主要實用功能。座椅聯動運動時,按照設定的規律進行,通過設計好的凸輪槽來控制,從座椅放平到立起的聯動過程為:腿撐向下擺動,靠背慢慢立起,坐墊繞一支點下擺,下降到最低點停止,而腿撐和靠背則可繼續運動。在聯動過程中,坐墊和靠背依靠另一套機構實現側撐功能,提供良好的包裹性。使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由于設計了一套機構,使得整個座椅的聯動控制只依靠一個電機或者手動即可實現;機構上設計的特殊的凸輪槽能夠精確控制坐墊的運動姿勢,保持良好的人機工程學特點,提高舒適性;具有獨創的可變側撐控制機構,能夠分別對坐墊的側撐以及靠背的特征加以控制,實現座椅狀態時較大的側撐保證安全,床狀態零側撐保證平整舒適性。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可完全展平且使乘客居中的汽車座椅的聯動機構結構緊湊,零部件少。保證了座椅的可靠性,增加了坐墊下方的儲物空間,可配備儲物盒;在座椅固定板與車身之間方便安裝座椅滑軌、轉盤,使座椅具有旋轉及位移功能。座椅坐墊和背部靠墊分別通過兩根軸鉸接在座椅固定板的兩個孔上,并可以以座椅固定板為機架繞軸轉動。座椅固定板的下端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視實際情況而定。腿部支撐墊的一端同樣通過一根軸鉸接在座椅固定板上,另一端則與聯動機構的一根桿鉸接。聯動機構展示了實現座椅聯動的整套機構,其中坐墊姿態控制槽位于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中。座椅坐墊和背部靠墊用于控制坐墊和靠背的側撐,側撐推桿導向槽位于側撐機架內。側撐片上的凸臺與側撐推桿相接觸,側撐片上的鉸接孔座與側撐片固定軸相配合。推桿拉索安裝槽用于安裝推桿拉索,側撐片安裝槽用于安裝和固定側撐片。推桿梯形凸臺用于保證推桿運動時利用凸臺形線來推動側撐片凸臺,使側撐片產生上下的位移,從而使座椅靠背或坐墊發生彎曲形成側撐。有關電機或者手動操作裝置,可以采用三種電機與聯動機構的連接方式,第一種是以搖臂的方式連接,電機固定在座椅固定板上或者汽車車身底板上,然后通過一搖臂連接,搖臂的一端固定在電機上,搖臂的另一端與鉸接點O1或鉸接點O4鉸接;第二種方式則是將電機與座椅靠背和座椅固定板的軸固接,電機轉動直接帶動靠背旋轉;第三種方式是電機固定在座椅固定板上或者汽車車身底板上,并在座椅靠背和座椅固定板的軸上固定齒輪,該齒輪與電機齒輪組成齒輪副。手動操作則需要加裝操作手柄和鎖止裝置。在此上述的第二種電機驅動的方式,介紹座椅聯動的具體實施方式,假定座椅正處于座椅狀態,驅動靠背以鉸接點O2為支點順時針轉動,由于座椅靠背推拉桿與座椅靠背固接所以隨座椅靠背一起轉動,同時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受到座椅靠背推拉桿的推動作用,在它驅動座椅腿撐推拉桿(該桿與座椅腿撐固接)與半U型桿繞鉸接點O3轉動時,同樣迫使坐墊支撐桿(該桿與座椅坐墊固接)上的軸鉸接點O5沿著坐墊姿態控制槽運動,這樣座椅靠背順時針旋轉慢慢傾斜,座椅腿撐繞鉸接點O3順時針轉動,上抬起到支撐乘員腿部的作用,而坐墊則是隨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中的坐墊姿態控制槽緩緩運動,先是保持不動,然后慢慢抬升,當乘員對躺椅狀態的傾斜角度滿意時,停止利用電機的自鎖作用固定座椅狀態。從躺椅狀態繼續開啟電機順時針轉動,直到座椅靠背放平即是床狀態。當乘員希望從床狀態恢復到座椅狀態時,控制電機反轉,驅動靠背以鉸接點O2為支點逆時針轉動,由于座椅靠背推拉桿與座椅靠背固接所以隨座椅靠背一起轉動,同時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受到座椅靠背推拉桿的拉動作用,在它驅動座椅腿撐推拉桿(該桿與座椅腿撐固接)與半U型桿繞鉸接點O3轉動時,同樣迫使坐墊支撐桿(該桿與座椅坐墊固接)上的軸鉸接點O5沿著坐墊姿態控制槽運動,這樣座椅靠背逆時針旋轉慢慢立起,座椅腿撐繞鉸接點O3逆時針轉動下落起到支撐乘員腿部的作用,而坐墊則是隨座椅形位控制推拉桿中的坐墊姿態控制槽先下降直到設定的最低點時停止,而座椅靠背與座椅腿撐繼續轉動一定角度,到乘員認為合適的位置停止電機,利用電機自鎖作用使狀態固定,實現座椅功能。可變側撐功能的具體實施方式如下:可變側撐功能是通過一套側撐機構來實現的,側撐機構位于座椅坐墊和座椅靠背內,這樣能夠為坐墊和靠背提供包裹。推桿拉索的末端固定在座椅上某個合適的不動點,當座椅處于床狀態時,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可以實現推桿復位,推桿拉索處于自然狀態(不受拉力),此時座椅無側撐,當座椅從床狀態切換到座椅狀態時,由于靠背立起從而增大固定點與座椅靠背的距離,從而拉動推桿拉索,進而拉動側撐推桿,這時側撐推桿相對于側撐機架移動,側撐推桿上的梯形凸臺觸動位于側撐片上的側撐凸臺,使側撐片逐漸被頂起,側撐片繞側撐片固定軸轉動產生轉角,撥動座椅靠背或座椅坐墊內的海綿形成側撐。側撐機構撐起的角度大小與座椅靠背的立起角度大小成正比,即隨著座椅靠背慢慢立起側撐逐漸變大包裹性逐步增強,而處于床狀態無側撐,所以側撐大小是可變的。另外坐墊的側撐要比靠背的側撐小一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黃向暉,未經黃向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5092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