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電動滑模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38409.5 | 申請日: | 2014-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4215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30 |
| 發明(設計)人: | 田兆文;溫妍;張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11/22 | 分類號: | E04G11/22;E04G11/24 |
| 代理公司: | 沈陽優普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俞魯江 |
| 地址: | 114000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滑模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鋼結構建筑的推廣和發展,圓形倉頂設計為鋼桁架梁裝成倉頂鋼結構骨架形式較為普遍。倉頂鋼桁架梁的安裝,通常選用的是大噸位起重吊裝設備完成,這種施工方法,存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筒倉頂具備鋼結構吊裝條件時,筒倉多數為群體工程且大部分施工完畢,此時場地狹小,施工道路難行,吊裝設備就位困難,而且在鋼梁起吊上升過程中,周邊的建筑物對吊裝路線有很大的影響,往往需要起重設備二次就位,重新起吊,效率較低。?
2、在倉頂鋼桁架安裝時滑模系統已全部拆除完畢,鋼構件安裝作業面只是300∽600寬的筒壁,施工危險性大,隱患較多。?
3、鋼桁架梁吊裝的費用高。?
由于施工地點所處地理位置的原因,周邊附近很難租賃到所需的吊裝設備,均要求異地遠程調配,大型吊裝設備的進出場費用和租賃費很高。另外,還有砼水平運輸問題,多數采用塔吊提升,人工推車水平運輸;這些都存在著費工,等工率底的問題。?
中國專利申請號201320063814.0公開一種滑模系統,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選用大噸位起重吊裝設備對倉頂鋼桁架梁進行安裝導致效率較低、施工危險性大,隱患較多、費用高、費工,等工率底的技術問題。該滑模系統,包括模板系統、液壓提升系統、操作平臺系統,操作平臺系統包括一個中心固定柱,若干提升架、挑桿、斜撐桿和拉?桿;提升架以中心固定柱為圓心呈圓周分布,提升架的橫梁與半徑方向一致;提升架的兩個立柱均分別固定有斜撐桿和水平的挑桿,立柱、挑桿和斜撐桿形成三角撐結構;每一個提升架靠近中心固定柱的一個立柱與所述拉桿一端連接,拉桿另一端與中心固定柱固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但該結構存在的問題是必須設立支撐桿,然后借助該支撐桿,依靠液壓系統提升滑模。因此,施工時受到很大限制,且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動滑模結構,可省去支撐桿,利用混凝土本身預設的錨錐,借助電機和蝸輪蝸桿驅動滑模提升。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電動滑模結構,包括工作臺面,所述工作臺面上設置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包括托板,所述托板上設置電機、蝸桿、蝸輪,所述蝸輪兩側設置傳動齒輪,所述傳動齒輪與蝸輪同軸,所述傳動齒輪與提升臂下部設置的齒條嚙合;所述蝸桿的導程角小于嚙合輪齒間的當量摩擦角以保證蝸輪蝸桿結構的自鎖;所述提升臂可在固定槽內滑動,所述固定槽與工作臺面固定連接;所述提升臂下部與提升板固定連接,所述提升板與設置在混凝土體兩側的支撐板固定,所述支撐板與預埋在混凝土體內的錨錐配合以支撐工作臺。?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省去支撐桿,利用混凝土本身預設的錨錐,借助電機和蝸輪蝸桿驅動滑模提升,因此,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利用蝸輪蝸桿的自鎖功能,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提升機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工作臺面3,所述工作臺面3上設置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包括托板80,所述托板上設置電機81、蝸桿82、蝸輪83,所述蝸輪83兩側設置傳動齒輪84,所述傳動齒輪84與蝸輪83同軸,所述傳動齒輪84與提升臂1下部設置的齒條嚙合;所述提升臂1可在固定槽9內滑動,所述固定槽9與工作臺面3固定連接;所述提升臂下部與提升板2固定連接,所述提升板2與設置在混凝土體10兩側的支撐板6固定,所述支撐板6與預埋在混凝土體10內的錨錐7配合以支撐工作臺3。?
為施工方便,所述工作臺下部設置吊籃4,以方便施工時錨錐7的拆卸。?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施工時,利用預埋的錨錐將支撐板固定,由于提升臂與支撐板固定,電機帶動蝸輪蝸桿,由于齒條此時不動,故傳動齒輪上升,進而帶動托板提升。此時,工作臺面可進行施工,待施工的混凝土體抵達托板下方并且固化后,可將支撐板與錨錐松開,此時,托板不動,齒條帶動支撐板及工作臺上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未經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3840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