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血管內介入球囊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21347.7 | 申請日: | 2014-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49652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06 |
| 發明(設計)人: | 胡堃;林廣勤;陳巍 | 申請(專利權)人: | 胡堃;林廣勤;陳巍 |
| 主分類號: | A61F2/82 | 分類號: | A61F2/82;A61F2/9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張瑾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血管 介入 | ||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血管內介入球囊。
背景技術
動脈瘤是血管的異常突出或膨脹。腦動脈瘤的破裂可以導致卒中、死亡或殘疾。腦動脈瘤發生破裂的人中約至少三分之一將在破裂的 30 天內死亡。在幸存者中,約一半的幸存者遭受一些永久性的腦功能喪失。許多動脈瘤直到它們破裂時才被識別。在美國,估計超過 1000 萬人具有腦動脈瘤,且每年有 30,000 人發生腦動脈瘤破裂。
動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種 :手術夾閉和介入治療。主要目的都是阻斷或減少血液進入動脈瘤腔,緩解瘤腔內血液流動,促使瘤腔內形成栓塞,避免動脈瘤的發展和破裂。血管內支架介入治療方法相對于傳統的手術治療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即創傷輕微、死亡率低、手術期短、成本低等,所以越來越收到臨床醫學的重視、目前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
但是,當前的血管內介入支架治療動脈瘤,在動脈瘤治療完成后,如何方便的取出,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采用永久性血管內介入支架,在動脈瘤治療完成后不取出,可能會引起嚴重排異反應,導致支架部位的血管狹窄,甚至可能會導致支架接觸部位細胞組織的非正常增生。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血管內介入支架難以回收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血管內介入球囊,作為血管內介入支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涉及一種血管內介入球囊,所述球囊為輪胎形,包括一個外周面,一個內周面和兩個側面,在所述球囊的一個側面,設有充氣孔,所述球囊各橫切面的外徑相同。
所述球囊內可以設有記憶合金圈。
所述球囊內周面朝向外周面的一側,設有環狀的容納條,填充有硫酸鋇。
所述球囊在外周面的外表面包覆有易誘發血栓形成的生物性膜材,可以具有微納米孔狀結構或矩陣結構的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具體可以是聚氯乙烯、聚苯二甲酸二乙醇酯或四氟乙烯。
所述球囊在所述內周面背向外周面的一側表面包覆有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的生物性膜材,具體可以是聚四氟乙烯。
所述記憶合金可以是TiNi 形狀記憶合金。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實現了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血管內介入球囊,其外周面設計及記憶合金圈的使用,使得其可以直接作為血管內介入支架使用,而不需要另外使用支架,而且,其記憶合金圈也使得球囊可以方便的被回收。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的包覆層,利于血管瘤內形成血栓的同時,又有利于保持該血管內介入支架內腔的血液流動暢通。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填充有硫酸鋇作為顯影劑,方便在手術時對球囊進行準確定位。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外周面能夠與血管壁良好貼合,以封閉血管瘤中的血液,利于其中的血栓形成。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球囊外表面包覆的易誘發血栓形成的生物性膜材料,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球囊內周面背向外周面的一側表面包覆有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的生物性膜材,有利于血液的流通。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內設有記憶合金圈,可以在球囊未充氣的狀態下,維持球囊的基本形狀,方便手術過程的取放。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血管內介入球囊,球囊的中間做成空心,在充氣過程中不影響血液的循環,不增加病人的危險性。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進行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血管內介入球囊軸向視圖;
其中,
1為外周面;
2為內周面;
3為容納條;
4為記憶合金圈;
5為充氣孔;
6為側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的血管內介入球囊,所述球囊為輪胎形,即,一個閉合圓環,中間有貫穿孔的形狀。包括一個外周面1,一個內周面2和兩個側面6,在所述球囊的一個側面,設有充氣孔5。
所述球囊各橫切面的外徑相同,意即,該球囊的外周面為具有一定寬度的平面圓環,能夠與血管壁在一定長度內緊密貼合。
所述球囊內可以設有記憶合金圈4。
所述球囊內周面朝向外周面的一側,設有環狀的容納條3,填充有硫酸鋇,作為顯影劑,可以在手術過程中,實時觀察該球囊的位置,使之能夠放置到合適的手術位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胡堃;林廣勤;陳巍,未經胡堃;林廣勤;陳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2134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