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121144.8 | 申請日: | 2014-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1102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16 |
| 發明(設計)人: | 邱彬;何耀忠;劉桂權;馬向陽;劉建杰;趙忠建;錢春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連云港市三聯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J19/00 | 分類號: | B01J19/00;B01J19/18 |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識產權事務所 32223 | 代理人: | 朱介人 |
| 地址: | 222523 江蘇省連***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反應 高效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
背景技術
在化工生產中,物料需要在反應釜中進行反應,很多物料在發生反應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熱量,導致反應釜內的物料溫度升高,影響了物料的繼續反應,降低了收率。為了防止反應釜內的溫度升高,一般反應釜的內壁設有冷卻液換熱層,但是這種結構的換熱面積偏小,換熱效果差,無法滿足生產要求。之后的反應釜做了類似專利號為200920281025.?8,專利名稱為一種帶有新型換熱裝置的反應釜的改進,在釜內增加了盤管,盤管內流通冷卻液,通過盤管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果,但是對于反應速度快、放熱量大的化學反應,這種結構仍無法有效換熱。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結構簡單,在攪拌裝置表面設有導熱板,導熱板與攪拌裝置之間流通冷卻液,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果,可滿足反應速度快、放熱量大的化學反應;另外攪拌桿的“C”形結構提高了攪拌效果的同時,便于進一步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包括反應釜,所述反應釜內設有攪拌裝置,反應釜內側壁與攪拌裝置之間設有盤管,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轉軸和分布于攪拌轉軸側壁的攪拌桿,所述攪拌轉軸和攪拌桿為空心管,所述攪拌桿與攪拌轉軸的中心通孔相連通,所述攪拌轉軸的兩端分別穿過反應釜的頂板與底板與反應釜轉動連接,其中一端與電機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轉軸的兩端分別與進液管A和出液管A連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攪拌桿的截面為“C”形結構,攪拌桿的兩端與攪拌轉軸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攪拌桿分布于攪拌轉軸的四周,相鄰兩側的攪拌桿相互交錯設置。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電機通過傳動帶與攪拌轉軸傳動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盤管的進液管B和出液管B分別從穿出反應釜的頂板。?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盤管和間隙內均流通有冷卻液。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盤管、攪拌轉軸和攪拌桿的外表面設有惰性涂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實用新型的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結構簡單,在攪拌裝置表面設有導熱板,導熱板與攪拌裝置之間流通冷卻液,進一步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果,可滿足反應速度快、放熱量大的化學反應。
第二、本實用新型的反應釜高效換熱裝置,攪拌桿的“C”形結構提高了攪拌效果的同時,便于進一步增加換熱面積,提高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反應釜1,所述反應釜1內設有攪拌裝置,反應釜1內側壁與攪拌裝置之間設有盤管3,所述攪拌裝置包括攪拌轉軸2和分布于攪拌轉軸2側壁的攪拌桿4,所述攪拌轉軸2和攪拌桿4為空心管,所述攪拌桿4與攪拌轉軸2的中心通孔5相連通,所述攪拌轉軸2的兩端分別穿過反應釜1的頂板與底板與反應釜1轉動連接,其中一端與電機6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轉軸2的兩端分別與進液管A9和出液管A10連通。
攪拌桿4的截面為“C”形結構,攪拌桿4的兩端與攪拌轉軸2連接。
所述攪拌桿4分布于攪拌轉軸2的四周,相鄰兩側的攪拌桿4相互交錯設置。
所述電機6通過傳動帶12與攪拌轉軸2傳動連接。
所述盤管3的進液管B7和出液管B8分別從穿出反應釜1的頂板。?
所述盤管3和間隙5內均流通有冷卻液。
所述盤管3、攪拌轉軸2和攪拌桿4的外表面設有惰性涂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連云港市三聯化工有限公司,未經連云港市三聯化工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12114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