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73139.4 | 申請日: | 2014-0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58811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06 |
| 發明(設計)人: | 張向陽;賀永勝;明治清;孔福利;丁幸波;陳安敏;龐偉賓;范俊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科研三所 |
| 主分類號: | G01N1/28 | 分類號: | G01N1/28 |
| 代理公司: | 洛陽市凱旋專利事務所 41112 | 代理人: | 陸君 |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抗壓強度 20 30 mpa 巖石 模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模擬均質巖石模型抗壓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
背景技術
在進行模型試驗時,需要在模型塊體中間層面上布置傳感器,因此,夯筑模型體時,需將模型體分為上、下兩層夯筑,在下層模型體上表面布置完傳感器后,再將這兩個半模型合模,通過粘結劑粘結為一個整體。在地質力學模型試驗中,對粘結劑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粘結強度,抗壓強度等物理力學參數與被粘結的模型材料相近,固化后在室溫下性能穩定,模型體的斷裂線能夠穿過粘結,保證上、下面破壞形態的相似,目前常用的粘結劑有:
(1)以環氧樹脂為主要成份的粘結劑
環氧樹脂粘結劑的優點是其不含游離水分,可在常溫下固化,無需烘烤,其力學性能可采用不同配比來改變。但這種粘結劑強度高,當模型材料強度較低時,模型中的斷裂線常不能穿過粘結面,造成上、下面破壞形態的不同。
(2)淀粉—石膏粘結劑
這種材料的優點是粘結面力學性能與模型材料性能相近,缺點是由于有游離水分的存在,需要烘烤,大面積粘結時,不易干燥。
(3)桃膠—石膏粘結劑
這種材料的優點與淀粉—石膏粘結劑相同。
本次模型試驗選取的材料強度低,不能夠選用環氧樹脂型粘結劑;而且粘結面大,不具備烘烤干燥條件,不能選取淀粉—石膏或桃膠—石膏粘結劑。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包括: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合模層、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和洞室,所述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通過合模層與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粘合連接構成均質巖石模型體,所述均質巖石模型體中心設置有圓柱形腔體的洞室。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越性:
一種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合模材料的優點是:
a.合模材料為水硬性材料,在硬化過程中吸收游離水分而自然干燥,無需烘干,適宜于大面積粘結。
b.密度和抗壓強度與模型材料的相近。經測定,合模材料的密度為1.9×103Kg/m3,模型材料的密度為1.8×103Kg/m3;
合模材料的單軸抗壓強度為1.9MPa,模型材料的單軸抗壓強度為2.0MPa。
c.物理性質相同。合模材料為脆性材料,模型材料也為脆性材料,兩者物理性質相同。
上述兩個優點可以確保上、下半模型的破壞裂縫可以相互貫通連接,保證上、下半模型的破壞形態相同。
附圖說明
圖l是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的成型示意圖;
圖2是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上表面放置薄塑料板的成型示意圖;
圖3是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的成型示意圖;
圖4是均質巖石模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2、3、4所示,一種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包括: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1、合模層3、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2和洞室4,所述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1通過合模層3與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2粘合連接構成均質巖石模型體,所述均質巖石模型體中心設置有圓柱形腔體的洞室4。
單軸抗壓強度20—30MPa均質巖石模型的制備,采用均質巖石上層模型體1與均質巖石下層模型體2通過合模層3粘合成均質巖石模型體,并在均質巖石模型體中心開挖洞室的合模層上分布有單軸抗壓試驗的傳感器,其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制合模層3材料,合模材料選取:水泥、輕質CaCO3、水玻璃和水的混合物作為合模材料;
其重量配比為:水泥:輕質CaCO3:水玻璃:水的混合物=(0.8-1.2):(0.08-0.12):(0.06-0.08:(0.6-0.8);
其中水泥的作用是提供粘結面強度,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為P.O.32.5;
輕質CaCO3的作用是提高混合材料的和易性,增加其流動性,輕質CaCO3采用1250目的微粉狀碳酸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科研三所,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科研三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7313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