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出料口分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72284.0 | 申請日: | 2014-0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9932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9 |
| 發明(設計)人: | 賈立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克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5G47/46 | 分類號: | B65G47/46;B01F15/02;B01D25/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憲功 |
| 地址: | 101500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出料口 分流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出料口分流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壓濾機的靜態混凝器的出料口分流裝置。
背景技術
尾礦為礦山的選礦作業中分選作業的產物之一,其有用成分的含量最低,但是其依然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目前尾礦是被專家普遍認為挖掘潛力大,二次利用高的重要寶藏。另外尾礦的大量堆積需要有一個大型的尾礦庫,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而且還容易造成尾礦壩潰壩事故,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尾礦干排成為了近年來國內逐漸興起的一項新的尾礦處置工藝。
尾礦干排是指經選礦流程輸出的尾礦漿經多級濃縮后,再經脫水振動篩、壓濾機等高效脫水設備處理,形成含水小、易沉淀固化和利用場地堆存的礦渣,礦渣可以轉運至固定地點進行干式堆存。
在現有技術的尾礦干排的工藝流程中,濃縮后的尾礦漿進入壓濾機進行進一步脫水作業。其中,壓濾機的靜態混凝器用于尾礦和絮凝劑的混合,使尾礦初步絮凝,方便在濾布上的脫水。一般由靜態混凝器絮凝好的礦漿直接由靜態混凝器流到濾布上。但是,經過絮凝好的礦漿直接由靜態絮凝器的出料口流到濾布上,會導致濾布上的礦漿分布不均,同時會直接影響到濾布的脫水效果。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出料口分流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技術的尾礦漿從壓濾機的靜態混凝器的出料口直接流到濾布上,導致濾布上的礦漿分布不均,同時直接影響到濾布的脫水效果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出料口分流裝置,包括入料口、分料口和用于將尾礦漿均勻分送到濾布上的分料機構,所述入料口與靜態混凝器的出料口連通,所述分料口與所述分料機構連通,所述分料機構與所述濾布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分料機構包括一個底板和多個均勻豎立在所述底板上的擋板,所述底板的一端與所述分料口對應固定連接;各個所述擋板與所述分料口對應連接,多個所述擋板沿所述分料口成放射狀均勻分布。
其中,所述入料口與分料口之間依次通過進料管、送料管和出料管連通,所述進料口設置在所述進料管上,所述分料口設置在所述出料管上,所述底板與所述出料管傾斜設置。
其中,以所述出料管的軸為圓心,所述分料口的角度小于或等于180°。
其中,各個所述擋板之間的夾角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分料口的角度,且小于或等于180°。
其中,各個所述擋板之間的間隔相等。
其中,所述擋板上蓋有用于防止尾礦漿溢出的頂板,所述擋板和頂板之間通過卡板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進料管和各個出料管上還分別密封安裝有用于防止尾礦漿遺撒的第一堵料板和第二堵料板。
其中,所述出料管的外壁上裝有用于為所述擋板定位的定位板。
其中,所述進料口通過法蘭與所述靜態混凝器的出料口連通。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出料口分流裝置的分料機構用于將尾礦漿均勻分送到濾布上,入料口與靜態混凝器的出料口連通,分料口與分料機構連通,分料機構與濾布對應設置。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成本低,可以使混凝好的礦漿均勻的流到濾布上,從而提高濾布的脫水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出料口分流裝置的軸測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出料口分流裝置的正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出料口分流裝置的A向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出料口分流裝置的B向剖視圖
圖5為圖4的I向局部放大視圖。
其中,1:法蘭;2:進料管;3:送料管;4:出料管;5:定位板;6:擋板;7:底板;8:卡板;9:第一堵料板;10:第二堵料板;11:間隔;12: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能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克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克塵環保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722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