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69710.5 | 申請日: | 2014-0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1565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0 |
| 發明(設計)人: | 熊陽;胡雄偉;郭瑩;谷滿倉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中醫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D7/00 | 分類號: | A61D7/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吳秉中 |
| 地址: | 310053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大鼠 固體 顆粒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藥學技術領域,具體為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有些微丸、顆粒若采用了包衣技術或其他原因不宜破碎制成液體或混懸液灌胃老鼠,而需要以固體形式直接灌胃。現有的固體微丸或者固體顆粒的灌胃均采用自制的灌胃針,沒有統一的商品,或者先將藥物灌裝于小動物灌胃膠囊,然后用專門的儀器進行灌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裝置比較貴,用于灌胃的膠囊也比較貴?,更重要的是,當給藥量比較多時,需要灌胃很多粒膠囊,并且膠囊本身占據掉一定的體積,使實際可用的灌胃體積大量減小,很難普遍適用。另一種自制的灌胃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微丸或顆粒在管道中流動性比較差,灌裝藥物到灌胃針中不方便,并且當灌胃針底部接觸到胃液時,有些遇水后具有黏性的微丸或顆粒有可能將底部堵住。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一種用于微丸、顆粒不宜破碎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的技術方案,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生產成本低。
所述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外套管為空心管,外套管腔體內設置與其緊配滑動配合的內套管,外套管頭部設置灌藥口,內套管頭部為封閉端。
所述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特征在于外套管的外徑為10-20mm,內徑為5-15mm。
所述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特征在于外套管尾部為喇叭形結構。
所述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套管與外套管尾部齊平或長1-3mm。
所述的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套管尾部配合設置膨脹圈,膨脹圈寬度大于外套管內徑。
上述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其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適用于將不宜破碎的微丸、顆粒制成液體或混懸液給老鼠灌胃,其流動性好,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套管、1a-灌藥口、2-內套管、2a-膨脹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該大鼠固體微丸或顆粒灌胃裝置包括包括外套管1,外套管1為空心管,外套管1腔體內設置與其緊配滑動配合的內套管2,外套管1頭部設置灌藥口1a,內套管2頭部為封閉端。外套管1的外徑為10-20mm,內徑為5-15mm,根據所制備的微丸或顆粒直徑,使外套管1內徑剛好略大于1粒微丸或顆粒的直徑而不能超過2粒微丸或顆粒的直徑之和。外套管1尾部為喇叭形結構,方便安裝內套管2。內套管2與外套管1尾部齊平或長1-3mm。內套管2尾部配合設置膨脹圈2a或焊接兩個小圓柱,膨脹圈2a或小圓柱寬度大于外套管1內徑,頂部略微膨大的裝置防止灌裝藥物從底部漏出,還防止內套管2在外套管1中滑落并且便于手持轉動。內套管2的外徑和外套管1內徑基本相同,能很好的吻合,內套管2外壁和外套管1內壁均非常光滑,便于藥物流動。
使用時,內套管2由外套管1尾部插入,藥物由灌藥口1a吸入外套管1腔體內,外套管1插入大鼠胃部后開始給老鼠灌藥,內套管2往下壓,微丸或顆粒的固體藥物流到大鼠胃部,如此往復實現裝藥、灌胃工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中醫藥大學,未經浙江中醫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6971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新型約束帶及其約束帶枕
- 下一篇:畜用檢測保定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