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殘腔雙負壓引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68667.0 | 申請日: | 2014-0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10427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16 |
| 發明(設計)人: | 宋言崢;夏凡;孫占強;宋雪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宋言崢 |
| 主分類號: | A61M1/00 | 分類號: | A61M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專利事務所 31127 | 代理人: | 吳干權;單大義 |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鄭***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殘腔雙負壓 引流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外科手術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深入人體體腔的雙負壓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結核病術后引流是很重要的外科治療方法,但是由于結核病變的特點,病變密度稀稠不均,更由于其易形成殘腔,導致積液進一步增多,使得引流不徹底,導致病變極易復發。
一般的引流管沒有負壓或者負壓比較小,或者是單腔體引流,導致引流不徹底,特別是對于殘腔積液產生慢,但是仍不斷滲出。對于引流量多的殘腔,一般的引流管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對于小的殘腔和引流液逐漸減少的殘腔,大的引流管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二小的引流管又沒有太大的負壓,因此使其積液殘留,導致病變復發。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引流管存在的上述技術缺陷,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引流裝置,實現雙負壓引流,有利于病變的徹底清除,能運用于多個外科專業領域。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殘腔雙負壓引流裝置,包括引流管及負壓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引流管的管身外側包覆一層海綿體,所述海綿體與第一引流管管身之間設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兩側壁上設有若干通孔,作為空腔進口,所述若干通孔與海綿體孔隙相通,所述空腔與第一引流管的內腔形成內/外雙腔;所述空腔出口連接第二引流管,雙負壓引流裝置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引流管連接負壓發生裝置。
所述負壓發生裝置由彈性桶體、引流管接口、密封板及彈簧構成,所述桶體頂部固定第一密封板,桶體底部固定第二密封板,桶體內部通過第三密封板間隔成上下兩腔;上腔和下腔內部分別設有彈簧,實現第一密封板與第三密封板、第二密封板與第三密封板之間的彈性固定;所述第一密封板上固定有第一引流管接口與第二引流管接口,通過第一引流管接口與第二引流管接口分別與第一、第二引流管連接;所述負壓發生裝置的左右外側壁上分別固定有把手。
所述第一引流管接口通過延伸管延伸至上腔內,第二引流管接口通過延伸管延伸至下腔內。
所述內/外雙腔的流道互不相通。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負壓引流裝置,一方面引流引流量大的殘腔,另一方面引流引流量小的殘腔,可以在局部麻醉或全部麻醉下操作,適用于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關節外科等專業領域,也可以用在戰場救護,既減輕患者的痛苦,也為治療提供更為理想的依據,提高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雙負壓引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雙負壓引流裝置側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雙負壓引流裝置配合的使用狀態圖;
圖中1.第一引流管2.第二引流管3.海綿體4.負壓發生裝置5.彈性桶體6.第一密封板7.第二密封板8.第三密封板9.第一引流管接口10.第二引流管接11.把手12.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闡述,相信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清楚的。
本實施例中的殘腔雙負壓引流裝置,如圖1所示,由引流管、海綿體以及負壓發生裝置組成:
首先,使用PVC材質或其他等效材質制成第一引流管1,在第一引流管1的管身外側包覆一層海綿體3,該海綿體3與第一引流管1管身之間設有空腔,在空腔的兩側壁上設有若干通孔,作為空腔進口,所述若干通孔與海綿體3孔隙相通,所述空腔與第一引流管1的內腔形成內/外雙腔,所述內/外雙腔的流道互不相通;
其次,將空腔出口連接由PVC材質或其他等效材質制成的第二引流管2;
最后,分別將第一、第二引流管連接負壓發生裝置4。該負壓發生裝置4由彈性桶體5、引流管接口、密封板及彈簧構成,所述桶體頂部固定第一密封板6,桶體底部固定第二密封板7,桶體內部通過第三密封板8間隔成上下兩腔;上腔和下腔內部分別設有彈簧12,實現第一密封板6與第三密封板8、第二密封板7與第三密封板8之間的彈性固定;所述第一密封板6上固定有第一引流管接口9與第二引流管接口10,通過第一引流管接口9與第二引流管接口10分別與第一、第二引流管連接,第一引流管接口9通過延伸管延伸至上腔內,第二引流管接口10通過延伸管延伸至下腔內;并在負壓發生裝置的左右外側壁上分別固定有把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宋言崢,未經宋言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686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