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后橋的扭桿梁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63390.2 | 申請日: | 2014-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66432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13 |
| 發明(設計)人: | 袁尚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G21/05 | 分類號: | B60G21/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陽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黃澤雄;金璽 |
| 地址: | 201206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后橋 扭桿梁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后橋的扭桿梁。
背景技術
車輛的后橋是車輛主要的承載受力部件,因此成為影響車輛穩定行駛性能的重要因素,車輛的后橋主要由起扭轉效應的扭桿梁和拖臂組成,其中,扭桿梁的斷面的設計與后橋的性能密切相關。車輛的后橋受力時,扭桿梁內部產生剪切應力和扭轉應力,因此扭桿梁需要具有較大的剛度來實現對車身的支撐。但是,由于現有技術中扭桿梁剛度較低,會直接影響車輛行駛中的操縱穩定性和乘坐舒適性,甚至會威脅行車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后橋的扭桿梁,其能夠提高扭桿梁的剛度。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后橋的扭桿梁,所述扭桿梁具有U型斷面,所述U型斷面包括兩個第一側壁,所述兩個第一側壁的根部通過弧面過渡連接,所述兩個第一側壁的端部還對稱地設置有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豎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端部。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第一側壁所形成的夾角為66(+/-0.15)deg。
進一步地,所述弧面的半徑為15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側壁的高度為15(+/-0.15)mm。
進一步地,所述U型斷面的高度為38.5(+/-0.15)mm。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第二側壁之間的距離為83.8(+/-0.2)mm。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壁、弧面和第二側壁為一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扭桿梁由厚度為6mm的鋼材沖壓而成。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U型扭桿梁斷面,有效地提高了扭桿梁的剛度和疲勞強度,并且降低了扭桿梁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后橋的扭桿梁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扭桿梁的斷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后橋1的扭桿梁2,所述扭桿梁2具有U型斷面,所述U型斷面包括兩個第一側壁21,所述兩個第一側壁21的根部通過弧面22過渡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個第一側壁21所形成的夾角優選地為66(+/-0.15)deg,所述弧面22的半徑優選地為15mm。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兩個第一側壁21的端部還對稱地設置有第二側壁23,所述第二側壁23豎直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21的端部,所述第二側壁23的高度優選地為15(+/-0.15)mm,所述兩個第二側壁23之間的距離為83.8(+/-0.2)mm,所述U型斷面的高度優選地為38.5(+/-0.15)mm,即所述弧面22的頂部與所述第二側壁23的端部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差優選地為38.5(+/-0.15)mm。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地提高后橋的扭桿梁的強度,本實用新型優選地將所述第一側壁21、弧面22和第二側壁23設置為一體結構,更優選地,所述扭桿梁由厚度為6mm的鋼材沖壓而成。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的是,上述后橋的扭桿梁的制備方式及材料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其它方式及金屬材料來制備扭桿梁,例如,所述扭桿梁的第一側壁21、弧面22和第二側壁23還可以采用焊接進行連接。
為了進一步地證明上述結構的扭桿梁能夠提高扭桿梁的剛度,降低扭桿梁的質量,同時能夠使后橋的一階、二階模態分布更為合理。本實用新型針對重量、扭轉剛度及模態與現有技術中七類常見的扭桿梁結構(D1-D7)進行了對比試驗,具體試驗結構如下表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6339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