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測試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063201.1 | 申請日: | 2014-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2017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16 |
| 發明(設計)人: | 厲見芬;李書進;高凱;陸文杰;徐肖雨 | 申請(專利權)人: | 常州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1N33/38 | 分類號: | G01N33/38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龍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趙燕棣 |
| 地址: | 21300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混凝土 限制 膨脹率 測試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試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塑性和硬化階段的變形的檢測用實驗器具。
背景技術
水泥混凝土材料是一種由膠凝材料、粗細骨料、水以及外加劑拌合而成的復合材料。膠凝材料漿體在凝結硬化過程中由于塑性沉降收縮、自生收縮、化學收縮、干燥收縮,以及溫度變化均會導致收縮變形,從而導致混凝土的收縮開裂,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工業水池、構筑物加強帶、鋼管混凝土等結構部位所用的補償收縮混凝土材料,或者壓力管道、灌漿錨固所用的自應力、自密實混凝土材料,又對混凝土的膨脹性能有較高要求。因此,混凝土材料膨脹或收縮變形的精確測量已成為工程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
大量研究表明,混凝土材料的自生收縮主要發生于強度還很低的早期,而由于新拌混凝土呈塑性狀態,需待混凝土凝結硬化至一定強度(一般是成型24小時)并拆模后才能量測試件的縱向長度,這就造成無法有效測量混凝土早齡期塑性收縮變形和自收縮變形。關于混凝土收縮變形測試方法,我國《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2-2009)規定分非接觸法和接觸法。目前,非接觸法可供選用的試驗裝置一般只能測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接觸法所用帶端頭的混凝土試件也只能針對硬化后的混凝土材料而言。
我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2003)和《混凝土膨脹劑》(GB?23439-2009)推薦以SP-540型混凝土比長儀為代表的限制膨脹率測試裝置,其不足之處主要有:需要帶縱向限制器的試件、比長儀、標準桿、支架等一整套實驗設備,每次測量時必須將混凝土試件放置在比長儀支架上,測試后再放回恒溫水池中養護至下一測試齡期,這就要求將試件在水池與比長儀上反復挪動,試驗費時費力,且人為干擾對測量精度影響較大;其次,現有比長法測試裝置一般只能單一地測試約束膨脹或自由膨脹。現有非接觸式混凝土收縮變形測試儀器所用的位移傳感器價格昂貴,由于所用試模為鋼制,剛度很大,對膨脹變形的混凝土會產生環箍作用,影響測試結果,故僅能用于測試混凝土收縮變形,對于不同的試驗項目的適應性差,實驗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檢測精度高,能連續地檢測混凝土的變形性能的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測試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測試裝置,包括試模、縱向限制裝置和兩個位移檢測裝置,試模上設有測試槽,縱向限制裝置置于測試槽內,縱向限制裝置包括兩塊限制板和鋼筋,兩塊限制板通過鋼筋固定連接,還具有兩塊柔性板,且兩塊柔性板置于測試槽內,且分別與測試槽的兩個橫向內側面緊貼,兩塊限制板的兩個端面分別與相應的柔性板相抵,且兩塊限制板的上部均設有縱向外伸的檢測端頭,兩個位移檢測裝置與相應的檢測端頭相抵。
所述位移檢測裝置包括固定支架、千分表和鎖緊螺釘,固定支架的兩端均通過鎖緊螺釘與試模上部裝連,千分表與固定支架裝連,且千分表與檢測端頭相抵。
采用上述結構后,由于還具有兩塊柔性板,且兩塊柔性板置于測試槽內,且分別與測試槽的兩個橫向內側面緊貼,兩塊限制板的兩個端面分別與相應的柔性板相抵,在混凝土檢測過程中,將混凝土澆筑進試模的測試槽內,混凝土拌合物充滿兩塊限制板之間,待混凝土硬化后,就能隨時觀察位移檢測裝置的數值變化,由于混凝土試件的兩個橫向側面設有柔性板,因此混凝土試件在檢測過程中的橫向收縮和膨脹不會受限制,從而在位移檢測裝置檢測混凝土縱向變形量時會更加準確,提高檢測精度;又由于兩塊限制板的上部均設有縱向外伸的檢測端頭,兩個位移檢測裝置與相應的檢測端頭相抵,因此當混凝土凝結硬化成試件后,本實用新型各個零部件形成一個整體,可以將其整體置于恒溫水池內,恒溫水池內的水平面浸沒混凝土試件表面,但不會高于檢測裝置的高度,因此本實用新型可以保證混凝土在水養的條件下,無需反復挪動,就能從混凝土澆筑后開始連續地檢測混凝土試件的變形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常州工學院,未經常州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06320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