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中藥制劑在制備治療腦缺血疾病藥物中的用途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846251.1 | 申請日: | 2014-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477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29 |
| 發明(設計)人: | 劉永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市智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98 | 分類號: | A61K36/8998;A61P9/10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華南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劉克寬 |
| 地址: | 523000 廣東省東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中藥 制劑 制備 治療 缺血 疾病 藥物 中的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藥制劑在制備治療腦缺血疾病藥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術
腦缺血性疾病是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腦梗塞和煙霧病在內的顱內血管病變,其引起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腦缺血。造成腦缺血疾病原因很復雜,主要是顱內、外動脈狹窄或閉塞,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血液學因素等原因造成。一旦患病就難以根治,因此,腦缺血性疾病是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治愈率低的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
短暫性腦缺血是由于負責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血管短時間內供血不足,引起相應動脈負責供血的腦組織發生暫時性功能障礙。此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常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頭暈、眼花、眩暈、耳鳴,嚴重時意識模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每次犯病的時間持續不久,通常是數秒鐘、數分鐘或數小時不等,最長不超過24小時,因此容易被人忽視。實際上,短暫性腦缺血是腦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如不及時治療極易惡化發展成為嚴重腦缺血疾病從而威脅病人的生命。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一般在幾年內會很大可能發生腦梗塞,腦梗塞是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塞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活動中集驟發病,無前驅癥狀,局灶性神經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多表現完全性卒中,意識清楚或輕度意識糊涂,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干栓塞導致大面積腦梗死,可發生嚴重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和昏迷現象,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目前,治療腦缺血性疾病臨床上一般用溶栓治療來解除梗塞,建立缺血區域血流再灌注,或采用神經保護藥物和抗炎、抗凋亡藥物治療,但是,上述的治療方式效果不明顯,而且神經保護藥物和抗炎、抗凋亡藥物的副作用大,對患者的身體產生很大的危害,因此,尋找新型有效的腦缺血治療藥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中藥制劑在制備治療腦缺血疾病藥物中的用途,公開一種治療腦缺血疾病的中藥制劑,使其充分發揮中藥的調理作用,對治療腦缺血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并能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將其制成方便易用的成品制劑。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腦缺血的病理和結合現代制藥的特點,經過臨床實踐的反復調整和驗證,發明了一個中藥組方和將該組方做成成品制劑的工藝方法。該中藥制劑以藥材重量配比表示為:
黃芪20-35份、川楝子10-25份、丹參10-20份、豬苓12-26份、牡丹皮10-18份、太子參5-15份、當歸8-22份、白術8-22份、柴胡5-17份、木香7-18份、五加皮10-24份、人參7-23份、淫羊藿5-16份、桂枝8-16份、蒲黃4-12份、陳皮6-18份、大棗6-14份、麥芽6-22份、甘草6-18份。
在該配比范圍內,發明人優選了1個療效最為顯著的配比:
黃芪28份、川楝子16份、丹參16份、豬苓18份、牡丹皮15份、太子參11份、當歸18份、白術16份、柴胡13份、木香12份、五加皮17份、人參14份、淫羊藿10份、桂枝12份、蒲黃8份、陳皮12份、大棗12份、麥芽18份、甘草16份。
將上述組方做成成品中藥制劑的工藝方法為以下步驟:
1、按比例稱取各味原料藥材;
2、將蒲黃粉碎,研磨,過120目篩,得細粉,備用;
3、將川楝子、豬苓、牡丹皮、陳皮、大棗、柴胡、木香、桂枝、麥芽、甘草分別粉碎混合,加10倍藥材重量的純化水,回流煎煮3次,每次2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成60℃時相對密度為1.12的水提濃縮液,備用;
4、將黃芪、丹參、太子參、當歸、白術、五加皮、人參、淫羊藿分別粉碎混合,加5倍量6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時,合并醇提液,減壓蒸餾,除去乙醇,得醇提濃縮液;
5、將醇提濃縮液和水提濃縮液合并,濃縮至60℃時相對密度為1.25,減壓干燥,粉碎研磨,過120目篩,得細粉,與蒲黃細粉混合,即為中藥原料藥細粉;
6、在中藥原料藥細粉中添加適當的輔料,以現代中藥制劑常規工藝制成臨床所需劑型,例如片劑、丸劑、散劑、顆粒劑、膠囊劑或糖漿劑等劑型。
本發明中藥組方所用中藥材的來源及性質:
黃芪: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溫;歸肺、脾經;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川楝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實。味苦,性寒;歸肝、小腸、膀胱經;舒肝行氣止痛,驅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市智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東莞市智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8462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治療燒燙傷疤痕的中藥膏及制法
- 下一篇:一種治療矽肺病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