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內燃機的增壓余熱回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841618.0 | 申請日: | 2014-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002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08 |
| 發明(設計)人: | 張揚軍;諸葛偉林;李志勇;李輝;彭杰;王恩華;劉芙蓉;趙春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2G5/00 | 分類號: | F02G5/00;F01K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張向琨 |
| 地址: | 100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內燃機 增壓 余熱 回收 系統 | ||
1.一種內燃機的增壓余熱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k個渦輪增壓器(T1、T2、……、Tk),其中第i(i=1,2,…,k,且k≥2)渦輪增壓器(Ti)具有第i膨脹端(TEi)和第i壓縮端(TCi),第i膨脹端(TEi)利用源自內燃機(30)的對應氣缸(301)的排氣門(3011)排出的廢氣的動力能對輸入第i壓縮端(TCi)中的供給空氣進行壓縮并輸出壓縮空氣;
k個換熱器(HE1、HE2、……、HEk),其中第i換熱器(HEi)連通第i渦輪增壓器(Ti)的第i壓縮端(TCi);
有機工質泵(101),連通外部的有機工質儲液罐,k個換熱器(HE1、HE2、……、HEk)設置在有機工質泵(101)的下游并受控連通有機工質泵(101);
膨脹機(102),設置在全部k個換熱器(HE1、HE2、……、HEk)的下游并受控連通k個換熱器(HE1、HE2、……、HEk);
發電機(103),受控連通外部的供電或儲能裝置且受控連通膨脹機(102);以及
冷凝器(104),設置在膨脹機(102)的下游并受控連通膨脹機(102)且受控連通外部的工質儲液罐;
其中:
第i換熱器(HEi)和第i渦輪增壓器(Ti)形成第i渦輪增壓系統(Ci),從而k個渦輪增壓器(T1、T2、……、Tk)和k個換熱器(HE1、HE2、……、HEk)形成k個渦輪增壓系統(C1、C2、……、Ck),所述k個渦輪增壓系統(C1、C2、……、Ck)為串聯、并聯或串并聯混合;
有機工質泵(101)、k個換熱器(HE1、HE2、……、HEk)、膨脹機(102)、發電機(103)以及冷凝器(104)形成基于朗肯循環的余熱回收回路(10);
基于朗肯循環的余熱回收回路(10)的有機工質泵(101)從有機工質儲液罐中泵出液態有機工質并受控向第i換熱器(HEi)輸送,第i渦輪增壓系統(Ci)的第i渦輪增壓器(Ti)的第i壓縮端(TCi)將壓縮空氣向第i換熱器(HEi)輸送,輸送到第i換熱器(HEi)中的液態有機工質和壓縮空氣進行熱交換,液態有機工質吸熱并蒸發為氣態有機工質,隨后氣態有機工質進入膨脹機(102)、驅動膨脹機(102)做功而驅動發電機(103)向外部供電裝置或儲能裝置輸出電能,膨脹機(102)做功后的乏氣進入冷凝器(104)并冷卻成液態且輸送到有機工質儲液罐;而壓縮空氣放熱并降溫,且降溫的壓縮空氣經由第i換熱器(HEi)輸出,以供內燃機(30)使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的增壓余熱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有機工質泵(101)和k個換熱器(HE1、HE2、……、HEk)之間設置有分液器(F)分液器(F)使有機工質泵(101)受控連通第i換熱器(HEi),用于控制輸送到第i換熱器(HEi)中的液態有機工質流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841618.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