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及其筑壩工藝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778586.4 | 申請日: | 2014-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809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又武;陳章友;袁曦;劉石橋;周成湘;薛順明;張修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7/18 | 分類號: | E02D17/18 |
| 代理公司: | 長沙朕揚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楊斌 |
| 地址: | 410007***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強排滲 上游 尾礦 堆積 及其 筑壩 工藝 | ||
1.一種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該尾礦庫堆積壩是以尾礦庫兩級壩結(jié)構(gòu)為基礎采用上游式筑壩法堆筑而成,其特征在于:該尾礦庫兩級壩結(jié)構(gòu)包括布設于尾礦庫下游的初期壩(1)和布設于初期壩(1)上游的截滲壩(2),所述截滲壩(2)的上游庫區(qū)設為主要堆存細粒尾礦的上庫(13),所述初期壩(1)和截滲壩(2)之間的庫區(qū)設為主要堆存粗粒尾礦的下庫(12);下庫(12)是利用水力沖積過程的水力分級作用使粗顆粒尾礦先在下庫中沉積、再經(jīng)逐層堆積粗粒尾礦形成尾礦庫支承體;下庫(12)主要為粗粒尾礦的沉積灘且?guī)烀鏌o尾礦水澄清區(qū);所述上庫(13)和下庫(12)以截滲壩(2)的中線為分界,上庫(13)和下庫(12)經(jīng)合并構(gòu)成具有整體固定邊坡的尾礦庫堆積壩;所述上庫(13)中的上庫浸潤線(19)與下庫(12)的下庫浸潤線(18)在截滲壩(12)所在區(qū)域處相交。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滲壩(2)為透水堆石壩;所述截滲壩(2)的底部設有滲流引出管(8);所述截滲壩(2)的壩頂還設有截滲墻(3),截滲墻(3)與截滲壩(2)連成一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滲墻(3)的厚度為2m~5m,截滲壩(2)與截滲墻(3)的總截滲高度按此處上覆尾礦堆積高度的1/2~2/3確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細粒尾礦主要是指粒徑范圍在0.037mm以下的尾礦顆粒;所述粗粒尾礦主要是指粒徑范圍在0.032mm以上的尾礦顆粒。
5.根據(jù)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庫(12)內(nèi)設有強排滲系統(tǒng)。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強排滲系統(tǒng)包括位于下庫(12)尾礦庫支承體內(nèi)的輻射式排滲盲溝(5)、集滲井(6)及反向?qū)?7);所述輻射式排滲盲溝(5)與集滲井(6)連通,反向?qū)?7)坡向截滲壩(2),集滲井(6)收集的滲水通過反向?qū)?7)導入截滲壩內(nèi)的滲流引出管(8)。
7.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滲壩(2)距初期壩(1)的距離根據(jù)地形條件確定在總壩高的2~3倍。
8.一種如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基于強排滲上游式的尾礦庫堆積壩的筑壩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根據(jù)所述尾礦庫兩級壩結(jié)構(gòu)的設計選址,先在設計的相應地段施工建造所述截滲壩(2),并在截滲壩(2)上游形成的上庫(13)中堆存尾礦,使上庫(13)靠近截滲壩(2)的區(qū)域內(nèi)形成所述粗粒尾礦沉積灘;
(2)在上庫(13)中堆存尾礦的過程中,開始在截滲壩(2)的下游位置施工建造初期壩(1),使所述初期壩(1)和截滲壩(12)之間形成下庫(12);
(3)當上庫(13)中尾礦的堆積標高超過截滲壩(2)壩頂標高后,開始同時在上庫(13)和下庫(12)中堆積尾礦;且在下庫(12)中主要堆存粗粒尾礦,在上庫(13)中主要堆存細粒尾礦;下庫(12)中的粗粒尾礦在其有效沉積灘內(nèi)沉積,有效沉積灘以外的上游區(qū)域設置成未澄清尾礦水及所夾帶細粒尾礦的臨時滯留區(qū)(15):在所述臨時滯留區(qū)(15)內(nèi)設置泵船(16),使泵船(16)將該區(qū)域內(nèi)的細粒尾礦提升至上庫(13)堆存;
(4)當下庫(12)中尾礦的堆積標高與上庫(13)中的尾礦堆積標高減小至設定高度時,取消此前設置臨時滯留區(qū)(15),移除泵船(16),開始沿用常規(guī)的上游式筑壩法在所述尾礦庫兩級壩結(jié)構(gòu)上堆存尾礦,直至堆壩至尾礦庫堆積壩的最終標高。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筑壩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上庫(13)中尾礦的堆積標高超過截滲壩(2)壩頂標高的具體高度為10m~20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未經(jīng)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78586.4/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