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770908.0 | 申請日: | 2014-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96399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08 |
| 發明(設計)人: | 王璇;王雙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同玄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4B30/00 | 分類號: | C04B30/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32256 | 代理人: | 王鋒 |
| 地址: | 215000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凝膠 建筑 保溫 隔熱 復合材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含二氧化硅氣凝膠的水性漿料,所述水性漿料是主要由二氧化硅氣凝膠粉體、表面活性劑、粘結劑與水均勻混合形成的穩定分散體系;
向所述水性漿料內加入呈粉體狀或流體狀的建筑材料,并均勻混合形成混合物料,所述混合物料包含:二氧化硅氣凝膠粉體5wt%~40wt%,水25wt%~60wt%,表面活性劑0.05wt%~15.0wt%,建筑材料30wt%~60wt%;
以及,將所述混合物料干燥成型,獲得所述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將pH值為5~9的水與表面活性劑混合均勻,形成混合液;
向所述混合液內加入二氧化硅氣凝膠粉體,混合均勻,形成懸浮液,
所述懸浮液內加入粘結劑和可選擇添加或不添加的助劑,混合均勻,形成所述水性漿料,且所述水性漿料的密度為0.3g/ml~1.0g/ml,固含量為5wt%~25wt%。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漿料包含按重量份計算的如下組份:水30~80份,二氧化硅氣凝膠5~30份,表面活性劑0~10份,粘結劑2~30份。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氣凝膠粉體采用疏水性二氧化硅氣凝膠,且所述氣凝膠粉體的密度為0.05g/ml~0.3g/ml,孔隙率為80%~99%,粒徑為0.1μm~500μm,比表面為500m2/g~1200m2/g之間,熱導率為0.01W/m·k~0.04W/m·k。
5.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劑包括陰離子型,陽離子型或者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其中,所述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脂族銨鹽或胺鹽,所述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烷基硫酸鹽或高級烷基醚硫酸鹽,所述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包括丙三醇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脫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四油酸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二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醚、聚乙二醇脂肪酸酯、高級脂肪酸醇酯、多元醇脂肪酸酯中的任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或者,所述表面活性劑選自兩性表面活性劑,所述兩性表面活性劑為甜菜堿型或氧化型。
6.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結劑選自有機物含量小于2wt%的全水性粘結劑,所述全水性粘結劑至少選自聚乙烯醇、水性丙烯酸樹脂、水性聚氨酯、水性環氧樹脂,水性纖維素、丙烯酸乳液、環氧樹脂乳液、有機硅乳液。
7.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漿料還包含助劑,所述助劑包括增塑劑和/或成膜助劑;其中,所述增塑劑至少選自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600、聚正丁基(二丁基)乙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硬脂酸丁酯、松香酸甲酯、磷酸三甲苯酯、碳酸丙烯酯;所述成膜助劑至少選自丙二醇丁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材料包括中性水泥、堿性水泥、建筑砂漿、高嶺土、蒙脫土,蛭石,石膏中的任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向所述水性漿料內加入纖維增強材料,并與所述建筑材料均勻混合形成所述混合物料,并且,所述混合物料包含1wt%~10wt%纖維增強材料,其中所述纖維增強材料包括聚丙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聚乙烯醇縮甲醛纖維、玻璃纖維、石纖維、礦渣纖維、生物可溶性陶瓷纖維中的任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
10.由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方法制備的氣凝膠建筑保溫隔熱復合材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同玄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同玄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70908.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