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天窗總成以及汽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766981.0 | 申請日: | 2014-1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42318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2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洪磊;陳林萍;韋曉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J7/04 | 分類號: | B60J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天窗 總成 以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天窗總成。本發明還涉及具有上述汽車天窗總成的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的天窗遮陽板安裝于車頂,天窗遮陽板為運動件,當天窗遮陽板開啟,可增加新鮮空氣進入,保證車內的空氣流通;當天窗遮陽板關閉,可防止太陽直射或雨水的侵入,大大增加了駕駛的舒適性。
現有技術中天窗遮陽板與導軌的配合結構如圖1-3所示,天窗遮陽板1’上設有一體式結構且沿車身縱向對稱分布的凸起2’,凸起2’在頂蓋鈑金的導軌3’中滑動,實現天窗遮陽板1’的開啟或關閉。
然而,上述的結構中,當凸起2’與導軌3’的配合間隙較小時,凸起2’與導軌3’之間較大的摩擦力會導致開啟天窗遮陽板1’時的操作力過大;而當凸起2’與導軌3’的配合間隙較大時,會導致急剎車時凸臺2’在沒有施加外力的狀態下自行沿著導軌3’滑動,導致天窗遮陽板1’的誤動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車天窗總成,可防止天窗遮陽板的誤動作,實現其與導軌可靠定位。本發明還提供了具有上述汽車天窗總成的汽車。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天窗總成,包括遮陽板本體,和設于頂蓋鈑金并沿車身縱向平行設置的兩滑軌,所述遮陽板本體沿車身縱向對稱設有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固接于所述遮陽板本體的滑接座,和滑接于所述滑接座并沿車身橫向滑動的滑塊,所述滑塊設有與所述滑軌配合的滑接面,當所述遮陽板本體開啟或關閉,彈性部推動所述滑塊沿所述滑接面向靠近所述滑軌的一側滑動、并通過限位部與所述滑軌配合鎖止。
優選地,所述限位部包括設于所述滑塊的卡爪,和設于所述滑軌的卡?槽,所述卡爪卡接于所述卡槽。
優選地,所述卡爪反向脫出所述卡槽的一側設有導向面。
優選地,所述彈性部包括壓簧,所述壓簧的一端套裝于所述滑接座的第一凸臺,另一端抵靠于所述滑塊遠離所述滑軌的一端。
優選地,所述滑接座的內壁設有第二凸臺,所述滑塊設有滑槽,所述第二凸臺與所述滑槽配合滑接。
優選地,還設有防脫部,所述防脫部設于所述滑塊脫出所述滑接座的滑移行程之內。
優選地,所述防脫部包括設于所述滑接座的限位槽,和設于所述滑塊的限位柱和限位面,當所述滑塊滑出所述滑接座,所述限位柱與所述限位槽的內壁抵靠限位;當所述滑塊滑入所述滑接座,所述限位面與所述滑接座的端面抵靠。
優選地,所述限位柱滑入所述限位槽的一側設有導向面。
優選地,所述滑接座還設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設于所述滑接機構沿豎直方向脫出所述滑軌的行程之內。
一種汽車,包括汽車天窗總成,所述汽車天窗總成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汽車天窗總成。
本發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車天窗總成,包括遮陽板本體,和設于頂蓋鈑金并沿車身縱向平行設置的兩滑軌,所述遮陽板本體沿車身縱向對稱設有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包括固接于所述遮陽板本體的滑接座,和滑接于所述滑接座并沿車身橫向滑動的滑塊,所述滑塊設有與所述滑軌配合滑接面,當所述遮陽板本體開啟或關閉,彈性部推動所述滑塊沿所述滑接面向靠近所述滑軌的一側滑動,并通過限位部與所述滑軌配合鎖止。采用此技術方案,避免了遮陽板本體與滑軌配合間隙過小而導致的操作力過大、或配合間隙過大而導致遮陽板本體誤動作這一缺陷,實現了兩者之間的可靠定位。
本發明提供的汽車包括汽車天窗總成,該汽車天窗總成具有上述的技術效果,包含該汽車天窗總成的汽車也應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的天窗遮陽板的軸測圖;
圖2為圖1中A’部位的放大視圖;
圖3為現有技術的天窗遮陽板與導軌配合處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滑接機構的一個實施例與滑軌的配合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滑接機構的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圖6為本發明的滑接座的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圖7為本發明的滑接座的一個實施例的后視圖;
圖8為本發明的滑塊的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Ⅰ;
圖9為本發明的滑塊的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Ⅱ;
圖10本發明的托板的一個實施例的軸測圖;
圖11為本發明的滑軌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2為圖4中的A-A視圖;
圖13為圖4中的B-B視圖;
圖14為圖4中的C-C視圖;
圖15為圖4中的D-D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6698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