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薄膜式液壓激振近共振型雙筒振動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749674.1 | 申請日: | 2015-08-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925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29 |
| 發(fā)明(設計)人: | 楊小蘭;劉極峰;崔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B02C17/14 | 分類號: | B02C17/14;B02C17/18;B02C17/2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聯(lián)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王素琴 |
| 地址: | 211167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薄膜 液壓 激振近 共振 雙筒 振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薄膜式液壓激振近共振型雙筒振動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振動磨是利用機械式激振器或振動電機作激振源產生振動工作,且多為非近共振型振動磨,其缺點是:當振動力大,轉速高時,一個或兩個振動器不能勝任,故不得不使用多個激振器,且遠離共振點工作,能耗高、效率低。
上述情況導致現(xiàn)有振動磨具有如下不足:
1)軸承的潤滑、散熱、密封以及與軸之間的傳動等變得非常復雜,給制造、安裝、維修帶來很多困難,也降低了可靠性。
2)必需停機才能調整機器的振幅。
3)振動器的振動力是集中作用的,不能均勻分布,這使結構受力不好。
4)使多臺激振器并聯(lián)同步工作是困難的。
5)由于振動強度較大,有很多動載荷傳到地面,對工作環(huán)境造成干擾。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激振器無需軸承、液壓裝置無需活塞,能耗低且對外界振動干擾很小的振動磨,它利用薄膜式液壓激振器產生振動,進行粉磨工作,解決現(xiàn)在的激振器存在的上述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薄膜式液壓激振近共振型雙筒振動磨,包括上筒體、近共振彈簧組、薄膜式液壓激振器、下筒體、底座,薄膜式液壓激振器設于上筒體、下筒體間,上筒體、薄膜式液壓激振器、下筒體在鉛垂方向依次設置;
薄膜式液壓激振器包括柔性材料制成的薄膜、兩個相互平行的激振板—和激振板二,薄膜設于激振板—和激振板二間;薄膜單獨或與激振板—、激振板二共同形成有容納液體的密閉空間;密閉空間通過通道連通一個可輸出方向周期性變化的液流的液壓源;
剛性平板—、剛性平板二相向的兩面均可分為三個區(qū)域:與薄膜或液體始終接觸的區(qū)域a;與薄膜或液體始終不接觸的區(qū)域b;其它區(qū)域c;區(qū)域a與區(qū)域b不連通;薄膜與剛性平板—、剛性平板二可采用粘接或用法蘭螺釘固定,或僅僅接觸;
激振板—、激振板二的內外兩側分別安裝有若干近共振彈簧組,每個近共振彈簧組有至少一個回程彈簧、一個螺紋桿、至少一個螺母、至少一個彈簧壓板,回程彈簧的一端與激振板固定,彈簧壓板位于回程彈簧的另一端,螺紋桿自由地穿過回程彈簧和彈簧壓板及激振板的相應的孔,螺母安在螺紋桿上彈簧壓板的另一端,使回程彈簧在任何時間都處于受壓狀態(tài)。
進一步地,上筒體、下筒體分別由磨筒、側板、底板固結而成,上筒體的底板與激振板一連接,下筒體的底板與激振板二連接。
進一步地,密閉空間通過通道分別連通開關閥、直流泵,電機或其它動力驅動的開關閥、直流泵的另一端均與蓄液池連通,直流泵連續(xù)地將液體從蓄液池送往密閉空間,開關閥周期性地將液體從密閉空間排向蓄液池,使密閉空間內的液體的體積、壓強周期性地變化。
進一步地,液流方向周期性變化的液壓源采用無單向閥的柱塞泵或采用直流泵和方向控制回路實現(xiàn)的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薄膜式液壓激振器設有減振彈簧組,所述減振彈簧組包括減振彈簧上座、減振彈簧、減振彈簧下座,減振彈簧上座與螺紋桿固定,減振彈簧下座固定于地面或機架下部。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種薄膜式液壓激振近共振型雙筒振動磨,無需軸承、液壓裝置無需活塞、制造簡單、維修方便、可不停機無級調頻調幅、調頻與調幅無關聯(lián)、成本低、振動力大、無磨損、不泄漏、無需散熱、振動力均勻分布、能耗低且對外界振動干擾很小,它利用薄膜式液壓激振器產生振動,進行粉磨工作。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薄膜式液壓激振近共振型雙筒振動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薄膜與剛性平板二粘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薄膜與剛性平板二法蘭固定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中振動磨的近共振結構圖;
圖5為實施例中振動磨的筒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上筒體,2、近共振彈簧組,3、薄膜式液壓激振器,4、下筒體,5、減振彈簧組,6、底座,7、開關閥,8、電機,9、蓄液池,10、液體泵,11、液壓管道;
1-1、磨筒,1-2、側板,1-3、底板;
2-1、螺母,2-2、彈簧壓板,2-3、2-6、復位彈簧,2-4、主振彈簧,2-5、螺絲桿;
3-1、激振板一,?3-2、薄膜,3-3、激振板二,3-4、通道,
5-1、減振壓板,5-2、減振彈簧,?5-3、導向柱,5-4、下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程學院,未經南京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4967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