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731600.5 | 申請日: | 2014-1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96584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1 |
| 發明(設計)人: | 黃丹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06 | 分類號: | A01G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537300 廣***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大玉余甘果 嫁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嫁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
背景技術
余甘子又名滇橄欖、油柑、楊柑、望果、喉甘子、牛甘果等。原產于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地。現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的云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大玉余甘果是廣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責任公司從諸多野生和家種余甘樹群體中發現的一株特優單株,經過培育,選育成功出全國首屈一指的余甘果優良品種,并培育繁殖。定名為“平丹一號”開發,屬“平丹一號”大玉余甘果,單果重15—20克,橫徑3厘米,淺綠玉石色。半透明,近似園球形。鮮果脆口,風味濃郁、甜酸澀甘味適中,爽口,吃后有較長時間的余甘回味感,食者有益。色澤、果形、果大、果重、風味均優于其他品種。大玉余甘果特大,肉色似翡翠玉石色,有食“瓊漿玉液”之感。經1994年廣西區科委、玉林科委、平南縣科委等有關單位的專家鑒定是目前國內果體最大、品質優良的果種。此單株母樹近200年樹齡,樹高約20米,徑粗59.8厘米,樹冠7×8米。一般年產鮮果300—400公斤,最高年產550公斤,年單株產值2000—3000元。
大玉余甘果耐旱耐瘠,易種易管,豐產穩產,經濟收益高。大玉余甘果根系發達,抗逆力強,豐產性能好,壽命長,尤其是具有很高的保健、藥用價值,是十分難得的經濟、生態林種。
然而余甘果樹像其他許多果樹一樣,用種子繁殖變異大,無法保持原母樹大果優質生產等優良性狀,因此母樹近200年來一直無法擴大利用。因此提供一種針對大玉余甘果的現實可行的無性繁殖方法就顯得尤為必要。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接穗選取,選取已結果的豐產穩產壯年大玉余甘果樹,采樹冠上中部的1~2年生的枝條,取其中段的芽作為接穗,隨采隨接;
步驟二、采用切接法,距地面20-30厘米處把主干切斷,作為砧木,切口傾斜,在低的一側沿皮部與木質部之間或稍帶木質部垂直下切一刀,切口長2厘米左右;
步驟三、選取與砧木大小相似的接穗,在芽眼下方1.5厘米的平滑切口:深達形成層或稍達木質部,削好接穗后,立即將穗、砧的形成層對準,然后用塑料帶自下而上地將砧穗傷面包扎緊;
步驟四、防止接合面浸水,保持光照,嫁接后10天左右檢查成活情況,即時補接;
步驟五、及時抹去砧木萌芽條,防止后期砧木變成實生樹;
步驟六、當接穗萌芽長17~20厘米,枝條半木質化時,解除薄膜帶,嫁接成功。
進一步的,于每年8-10月嫁接。
進一步的,嫁接過程于溫度20-25℃進行。
進一步的,嫁接期間及后期需做好防蟲防蟻工作。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本發明采用嫁接無性繁殖方式,在最大程度保存大玉余甘果母本的特性,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發展。丹竹鎮大玉余甘果嫁接苗種植示范基地300畝,通過種植繁育嫁接樹苗,掛果年限由野生的四年期縮短至二年期,平均畝產1500公斤,是野生及其他品種余甘果畝產的6~10倍,果實單果重15—20克,橫徑3厘米,呈淺綠玉石色,經檢驗,果實盛含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16種微量元素、有機硒和SOD活性營養物質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廣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3160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