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側向約束力混凝土接縫抗水滲透性能的試驗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728387.2 | 申請日: | 2014-1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585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25 |
| 發明(設計)人: | 蔣雅君;楊其新;劉東民;盛草櫻;楊娟;邱品茗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5/08 | 分類號: | G01N15/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張澎 |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側向 約束力 混凝土 接縫 滲透 性能 試驗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由于修建間隔而導致存在新、舊混凝土結構接縫部位抗水滲透性能的試驗裝置。
背景技術
在土建行業中,存在著由于修建間隔時間而造成混凝土結構中存在接縫的部位,如地下室的混凝土接縫及后澆帶、采用疊合墻結構型式的地鐵車站結構、裝配式地下結構的接頭部位、地下通道的混凝土接茬部位、其他工程結構的后期修補部位等。當這些工程結構位于地下水位線以下時,在運營使用階段這些接縫部位往往是滲漏較為集中的位置,對后期的結構使用、混凝土的耐久性等造成了較大影響,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工程報廢。
由于目前地下工程中防水層的施工質量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而難以保證完全的防水效果,因此針對這些新舊混凝土接縫部位抗滲性能的改善和提高也陸續提出了一些防水措施,如專利1(公開號CN2801916Y,公開日2006.08.02)、專利2(公開號CN201908363U、公開日2011.07.27)、專利3(公開號CN202787526U、公開日2013.03.13)、專利4(公開號CN201110154743、公開日2011.11.23)等,通過增加接縫的防水構造型式、提高新舊混凝土粘接性能、改變接縫部位的形狀等方法對其抗滲性能進行加強。但是,目前對于混凝土抗滲性能的測試,主要是依據《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實施日期:2010年7月1日,第6章抗水滲透試驗)采用一次性整體澆筑的圓臺狀混凝土試塊(上小下大)對其抗滲性能進行測試,并未涉及新舊混凝土接縫部位的抗滲性能試驗方法及裝置,無法對這類部位的防水措施的效果進行檢驗。其他一些公開的文獻,如專利5(公開號CN102608014A,公開日2012.07.25)、專利6(公開號CN101806702B、公開日2011.04.27)、專利6(公開號CN201120371533、公開日2012.05.23)等,也是針對混凝土試塊的整體抗滲性能進行檢測,未涉及存在接縫的混凝土結構部位的抗滲檢測。
許宏發等人公開的文獻(《混凝土接縫抗滲試驗方法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第42卷第4期,第7-12頁,2010年7月),提出了一種利用現有混凝土抗滲試驗裝置改進后的混凝土接縫抗滲試驗方法。在該方法中,圓臺型的混凝土接縫抗滲試塊采用2次澆筑的方式制作,混凝土的接縫形式考慮了梯形和弧形兩種,之后用常規的混凝土抗滲儀(如《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所述)從混凝土試塊的底部加水壓進行抗滲試驗。采用這種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為防止混凝土試塊被水壓頂出脫落,混凝土抗滲儀上的鋼套筒為圓臺型(上小下大),因此在安裝混凝土抗滲試塊及從底部加水壓過程中會使得混凝土抗滲試塊與鋼套筒之間形成一個環箍約束作用,增加新、舊混凝土之間的擠壓力,造成接縫不同程度的閉合,而不能反映接縫部位在實際工作狀態下的抗滲能力。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混凝土結構接縫部位進行抗水滲透性能的試驗裝置,消除混凝土抗滲儀鋼套筒對混凝土試塊的環箍約束作用,能在更接近實際工作環境的條件下對新舊混凝土接縫部位的抗水滲透性能進行測試,為該類工程結構的設計與施工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減少后期運營階段出現的滲漏。
為實現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無側向約束力混凝土接縫抗水滲透性能的試驗裝置,用于對新舊混凝土接縫部位試塊進行抗水滲透性能測試。具有用于放置新舊混凝土接縫抗滲試塊5的雙層方筒4,方筒的底部密封,方筒的上口具有外凸緣14,方筒下部設置有具有中間開口10的內凸緣9,內凸緣將方筒分隔為試塊艙6和進水艙13兩部分;內凸緣9上設置有彈性密封墊圈8;左蓋板1和右蓋板2由緊固螺栓3壓緊固定在方筒的外凸緣上;方筒下部的進水艙13連接水壓裝置11及進水,并連接水壓表12;左蓋板和右蓋板之間根據混凝土接縫的形狀和區域設置有便于觀察滲水情況的觀察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交通大學,未經西南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2838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