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在促進小腸絨毛生長中的應用在審
申請號: | 201410725801.4 | 申請日: | 2014-12-03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973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1 |
發明(設計)人: | 劉晉;錢平;郭長江;李凌燕;余堅勇;蒲玲玲;高蔚娜;李素蕓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 |
主分類號: | A23K1/16 | 分類號: | A23K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關暢;王春霞 |
地址: | 10001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小麥 阿拉伯 聚糖 提取物 促進 小腸 絨毛 生長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在促進小腸絨毛生長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s,簡稱AX)是一種半纖維素,存在于植物的初生及次生細胞壁中,包括谷物種子和木材。AX是由木糖和阿拉伯糖兩種糖組成的聚合物,也可稱作戊聚糖?;窘Y構包括木糖殘基經1,4-糖苷鍵連接而成的木聚糖主鏈和阿拉伯糖基側鏈,在某些阿拉伯糖上還存在著以酯鍵相連接的酚酸類物質。
目前小麥阿拉伯木聚糖的提取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從小麥麩皮中提取,一種是從小麥面粉中提取,提取方法主要有堿提法和酶提法兩種。
麩皮為小麥加工的副產物,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豐富,約在20%以上,我國每年麩皮產量高達2000多萬噸,所以目前一些阿拉伯木聚糖提取工藝的研究多集中在從麩皮中提取,但麩皮中的阿拉伯木聚糖大多數都不溶于水,提取困難,目前可行的方法為堿提法,堿提工藝會帶來大量含堿廢水排放,造成環境污染。
面粉中的阿拉伯木聚糖含量在2%左右,其中水可提取的部分約占0.5%~0.8%,從面粉中直接提取阿拉伯木聚糖,面粉原料用量大,提取成本高,目前只在實驗室進行小規模提取,提取方法多為物理離心配合酶法進行,只用于科學研究,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探索不夠,沒有形成成熟的工藝路線,不能進行產業化生產。
小麥淀粉、谷朊粉的生產廢水中,含有優質的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我國小麥面粉加工產業龐大,傳統的小麥淀粉、谷朊粉加工工藝是將小麥面粉經過水提和分離等工序得到目標物,廢棄了洗脫水,每生產1噸淀粉,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排放量在5~12噸之間,這些有機廢水的直接排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目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企業對這些加工廢水進行有效利用,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淀粉、谷阮粉企業沒有認識到洗脫廢水的利用價值,對阿拉伯木聚糖在生理活性和加工特性方面的應用價值沒有了解,另一方面,目前沒有高效成熟的分離提取工藝,無法對大量洗脫廢水加以利用。
國內關于阿拉伯木聚糖生理活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小麥麩皮來源的阿拉伯木聚糖,而從小麥粉中提取的阿拉伯木聚糖生理活性鮮有報道。不少研究者認為小麥麩皮可能是最有效且最適合人體需要的膳食纖維,小麥麩皮中膳食纖維組成比較復雜,包括纖維素、木質素、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等,具體是哪一種或幾種組分起主要作用,尚不清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在促進小腸絨毛生長或增強小腸吸收功能中的應用,本發明中所使用的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是從小麥淀粉加工企業、谷阮粉加工企業、小麥蛋白粉加工企業排放的有機廢水中提取的,因此可以減少上述加工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實現節能減排,提高其產品附加值。
本發明提供的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在制備促進小腸絨毛生長產品或增強小腸吸收功能產品中的應用;
所述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可按照包括如下步驟的方法進行制備:
小麥粉經提取谷朊粉和/或小麥淀粉后的生產廢水經離心分離,取上清液;所述上清液經蒸煮后再進行離心分離,得上清液;所述上清液經下述1)或2)的步驟即得小麥阿拉伯木聚糖提取物:
1)所述上清液經噴霧干燥即得;
2)所述上清液經濃縮,并調整pH值為7~8后,加入β-淀粉酶和糖化酶進行反應,最后經離心分離后得到上清液,所述上清液經乙醇沉淀后,即得。
本發明應用中,所述生產廢水可在1000轉/分鐘~3000轉/分鐘的條件下進行離心分離。
本發明應用中,所述蒸煮的溫度可為80℃~100℃,所述蒸煮的時間可為20分鐘~70分鐘。
本發明應用中,經蒸煮后的所述上清液在2000轉/分鐘~5000轉/分鐘的條件下進行離心分離。
本發明應用中,步驟1)中,所述噴霧干燥的溫度可為80℃~200℃。
上述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中,所述濃縮的倍數為0.5倍~2倍。
本發明應用中,步驟2)中,所述反應的溫度可為60℃~85℃,所述反應的時間可為1小時~3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2580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