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的綜合利用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707183.0 | 申請日: | 2014-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9298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21 |
| 發明(設計)人: | 劉峰;王修義;張蕓;田燦彬;梁雄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凱鑫分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0 | 分類號: | C02F9/10;C02F9/14;C01D5/00;C02F1/469;C02F1/4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楊元焱 |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東新區中***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黏膠 纖維 酸性 廢水 綜合利用 工藝 | ||
一種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的綜合利用工藝,包括以下步驟:A、將黏膠纖維酸性廢水通過過濾器進行過濾,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濾過液進入下一步驟處理;B、將濾過液導入一級電滲析系統,得到一級濃水和一級淡水,一級淡水經生化處理后排放,或進一步進行處理;一級濃水進入下一步驟處理;C、將電滲析所得一級濃水導入多效蒸發器濃縮后,送入結晶罐結晶,得到硫酸鈉結晶,結晶母液為濃硫酸,并含有硫酸鈉和硫酸鋅,可直接作為濃硫酸回用到凝固浴中。本發明采用電滲析技術為核心的組合工藝,實現了硫酸、硫酸鋅、硫酸鈉及水的回收,解決了鋅排放的難題及固體廢棄物的難題,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三廢處理,尤其涉及一種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的綜合利用工藝。
背景技術
粘膠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為原料制成的再生纖維素纖維。黏膠纖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水。這些廢水中主要含有硫酸、硫酸鋅、硫酸鈉、二硫化碳、硫化氫、溶解的有機物、懸浮物等,是紡織工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對環境帶來很大危害。
酸性廢水主要產生于紡絲車間、酸站和后處理工序。包括洗紡絲機水、酸站洗滌過濾器排水、洗絲水及后處理酸洗水。此外,清洗蒸發設備、結晶設備也產生一定量的酸性廢水。酸性廢水主要含有硫酸、硫酸鈉、硫酸鋅等,其PH值:1-2,COD:300-1000mg/L,Zn2+:50-70mg/L。酸性廢水的主要污染物質為硫酸、硫酸鋅和硫酸鈉。其中硫酸和硫酸鋅的濃度比較高。治理難度較大。
目前黏膠酸性廢水處理多與堿性廢水中和后,再采用物化生化兩級處理。一般酸性廢水與堿性廢水混合后pH2.5左右,經吹脫去除揮發性物質后,采用石灰乳調節pH至10-11,將鋅離子沉淀,清液采用活性污泥法處理,經沉降,排水實現達標排放。但是由于鋅離子沉淀的最佳pH值較窄,石灰乳投加過程中反應不完全,或投量不合適,即可造成鋅離子沉淀不完全,導致后續生化出水不達標。同時該工藝帶來大量的難以處理的含鋅固體廢物,并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此尋找既能解決上述難題,又能實現資源回收的技術方案為黏膠行業的迫切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的綜合利用工藝。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的綜合利用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預處理
將黏膠纖維酸性廢水通過過濾器進行過濾,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濾過液進入下一步驟處理;
B、電滲析
將濾過液導入一級電滲析系統,得到一級濃水和一級淡水,一級淡水經生化處理后排放,或進一步進行處理;一級濃水進入下一步驟處理;
C、濃縮結晶
將電滲析所得一級濃水導入多效蒸發器濃縮后,送入結晶罐結晶,得到硫酸鈉結晶,結晶母液為濃硫酸,并含有硫酸鈉和硫酸鋅,可直接作為濃硫酸回用到凝固浴中。
步驟B所述的進一步進行處理的方法是,將一級淡水再經過納濾膜或者反滲透膜處理,得到的濾液為純凈的工藝用水,可直接回用;濃縮液導入二級電滲析系統,得到二級濃水和二級淡水,二級濃水導入多效蒸發器進一步回收硫酸、硫酸鈉和硫酸鋅,二級淡水經生化處理后排放。
所述預處理還包括將黏膠纖維酸性廢水經過換熱器將溫度降到≤40℃,該換熱器放在過濾器前或者過濾器后。
步驟A所述過濾器采用微孔過濾器,過濾孔徑為0.02微米-20微米,過濾方法為死端過濾或錯流過濾。
步驟A所述過濾器采用超濾膜過濾器或者微濾膜過濾器,過濾孔徑為0.02-1μm,過濾方法為死端過濾或錯流過濾。
所述錯流過濾膜表面流速控制在1~6米/秒,操作壓力控制在0.1~1MPa,操作溫度控制在1~9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凱鑫分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凱鑫分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0718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