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移動通信方法、設備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93496.5 | 申請日: | 2014-1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04762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22 |
| 發明(設計)人: | 劉佳敏;秦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4W28/16 | 分類號: | H04W28/16;H04W88/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劉松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移動 通信 方法 設備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通信方法、設備及系統。
背景技術
在如圖1所示長期演進(LongTermEvolution,LTE)網絡架構中,移動 性管理實體(MobilityManagementEntity,MME)作為網絡中的控制面節點, 負責移動性管理和會話管理的控制;服務網關(ServingGateway,S-GW)和 分組數據網關(PacketDataNetworkGateway,PGW)既有控制面功能,又有 用戶面功能;演進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陸地無線接入網(E-UTRAN)主要由演進型基站(eNB)構 成,負責進行空口信令和數據的傳輸,并與MME進行信令面交互,與SGW 進行數據轉發。
LTE網絡架構中,所有的移動性管理過程的信令都需要由MME進行處理, 包括附著(Attach)過程,跟蹤區域更新(TAU)過程,服務請求(ServiceRequest) 過程,尋呼(Paging)過程,切換(Handover)過程和去附著(Detach)過程; 所有的會話管理過程的信令也需要MME進行控制,例如分組數據網(Packet DataNetwork,PDN)連接和演進型分組系統(EvolvedPacketSystem,EPS) 承載的建立、維護和拆除,承載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QoS)修改等。
在數據傳輸方面,接入eNB的終端的所有上下行數據都必須經過之前在 SGW或PGW上建立的EPS承載進行轉發,為了對接入本地網絡的數據進行 分流,第三代伙伴計劃(3GPP)在其在Rel10版本中提出了本地網絡地址(IP) 存取(LIPA)/選擇IP流量卸除(SIPTO)技術,使得終端可以直接從家庭基 站(HeNB)接入本地網絡,而不用經過SGW和PGW。
如圖2所示,在LTE系統中,網絡側的節點之間大多進行有線連接,即 eNB之間通過有線鏈路連接,eNB和核心網節點(例如MME,S-GW等)之 間也是采取有線鏈路連接。
在未來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中,存在各種形式的終端和業務應用, 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和物聯網終端等,應用包括移動互聯網應用和物聯網應用。 因此5G網絡中支持的終端數量非常龐大,根據應用和場景的不同,業務的需 求也有極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傳輸速率、流量密度、時延等方面,根據METIS 項目的預計,在虛擬現實辦公時上下行傳輸速率需要達到5G比特每秒(bps), 在露天音樂節中上下行總的流量密度達到900Gbps每平方千米,商場中終端附 著的信令傳輸時延需要小于5毫秒(ms)等。
另外未來5G網絡的部署還存在節能和降本的需求,期望能夠降低網絡運 營商的投資和運營成本。
超密集組網是應對未來5G網絡超大容量的一個重要方向,不同于現有蜂 窩的廣域覆蓋,超密集網絡重點在室內和熱點地區等場景,流量需求和用戶密 度比現有蜂窩高出很多,網絡接入節點密度可能達到與用戶相當的量級,覆蓋 特征表現為異構、重疊、多層覆蓋,回程線路(backhaul)特性也較為復雜多 樣(例如,理想或非理想、有線或無線)。
由于未來5G網絡中要求:接入點數目更密集、接入點類型更多,回傳靈 活,用戶數目與接入點數目相當,用戶功能更簡單,用戶速率和其它體驗要求 更高,這些需求給傳統的網絡架構帶來很大挑戰,主要表現在:
1、針對超密集網絡去小區化的趨勢,需要對接入點功能弱化,信號處理, 移動性管理,無線資源管理不再適合以小區為單位獨立處理。
2、現有網絡架構中用戶面和控制面具有強耦合關系,造成用戶面和切換 面切換頻繁,接入方式不靈活,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3、現有網絡結構中本地網關功能過于簡單,不足以支持用戶為中心的服 務。
4、移動性錨點(MME和PGW)位置過高,帶來大量的切換信令和過多 的迂回傳輸。
5、QoS管理位置過高,不利于以更小的代價感知超密集網絡中每一個用 戶的無線環境和“私人定制化”的QoS服務。
6、現有加密鑒權安全機制體現為網絡對用戶的嚴格管理和控制,不適合 未來網絡中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7、現有網絡架構和接口不能支持靈活多變的接入類型、復雜無定型的小 區結構以及異構多層的覆蓋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未經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934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