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低濃度氨氮污水自養脫氮系統的構建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65692.1 | 申請日: | 2014-11-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456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08 |
| 發明(設計)人: | 何強;周健;卿曉霞;溫馨;王先濤;覃光旭;李彥澄;王穎慕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30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濃度 污水 自養 系統 構建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污水生物處理方法,特別涉及一種處理對象針對類似 污水廠尾水的低碳源低氨氮濃度廢水的深度自養脫氮處理系統的構 建。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污水處 理廠尾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執行的一級B排放 標準或一級A排放標準,排放城市污水廠尾水水質其與《地表水環境 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所規定的V類水體水質標準相比,仍 然是外源點源污染,處理出水中仍然攜帶了大量的氮磷排入城市河流, 對已無環境容量的城市河流水環境形成巨大威脅。對城市污水廠尾水 進行深度處理,使其達到河流水環境標準,一方面,可控制其對城市 河流的污染;另一方面,又可使其成為城市內河的補水水源。但污水 廠尾水水質為低碳源低氨氮污水,由于碳源的瓶頸,其深度脫氮難度 大。雖然現有自養脫氮技術可實現無碳源脫氮,但是,由于污水處理 廠尾水深度脫氮氨氮濃度低,進行短程硝化需氧量少,生物反應器溶 解氧DO難于精確控制,自養脫氮生物系統構建困難等問題突出,未 見該類污水深度自養脫氮相關報道。因此,開發高效穩定、能耗低, 工藝流程短、投資及運行成本低深度脫氮技術成為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低碳源污水廠尾水深度脫氮的瓶頸問題,本發明的目 的是提供一種低濃度氨氮污水自養脫氮系統的構建方法,開發高效穩 定、能耗低,工藝流程短、投資及運行成本低深度脫氮技術。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低濃度氨氮污水自養脫氮系統的構建方法,主要針對低碳源 低氨氮濃度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脫氮。系統采用序批式人工濕地和 序批式厭氧生物膜兩級反應器,在溫度為15℃~30℃條件下,污水廠 尾水首先進入序批式人工濕地內,周期運行工況為:進水0.25~0.5h→ 反應12~18h→排水0.25~0.5h→排空閑置6~10h,礫石填料粒徑 2.0mm~10mm,礫石填料層厚度0.5~1m條件下,利用人工濕地限制性 供氧的特性,構建出穩定的低氨氮濃度污水短程亞硝化系統,可使出 水NO2--N/NH4+-N值為1.1~1.4;此后,人工濕地出水進入序批式厭氧 生物膜反應器中,在溫度為15℃~30℃,周期運行工況為:進水 0.2~0.5h→反應20~23h→排水0.2~0.5h,運行負荷:0.03~0.1kg N/(m3·d),內設置組合填料,掛膜密度50%~60%條件下,構建出低濃 度氨氮污水厭氧氨氧化系統。通過上述二級系統實現了低濃度氨氮污 水深度自養脫氮。
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
①解決了低濃度系統構建自養脫氮生物系統構建困難瓶頸,高效 穩定
本發明針對污水廠尾水低碳源低氨氮廢水特點,通過研究得出低 濃度系統構建自養脫氮生物系統構建方法。提出利用人工濕地自然復 氧的限制性供氧的特性,并采用序批式運行模式,控制關鍵工況控制 參數,有效地抑制了硝化菌,在人工濕地構建出穩定的低濃度氨氮污 水短程硝化系統,并可使人工濕地出水NO2--N/NH4+-N值為1.1~1.4, 滿足后續厭氧氨氧化處理水質要求,有利于后續厭氧氨氧化菌將氨氮 和亞硝態氮轉化為氮氣去除;同時,在第二級序批式厭氧生物膜反應 器中,通過關鍵工況參數控制,構建出低氮濃度下的厭氧氨氧化系統, 實現了在無碳源條件下低氮濃度污水的深度脫氮。
②能耗低、處理成本低
采用自然復氧方式的人工濕地省去了一般短程硝化系統的曝氣 系統,能耗省;同時,采用無能耗的厭氧氨氧化生物膜系統;并且該 二級自養脫氮系統深度脫氮無需投加碳源,故該深度脫氮系統能耗低、 處理成本低。
③剩余污泥量少
序批式人工濕地不產生剩余污泥;序批式厭氧氨氧化反應器污泥 產量小,系統幾乎無剩余污泥產生。
④運行管理方便,可實現自動化控制。
本發明為無碳源低氨氮污水深度脫氮開辟了新路徑,解決了在不 投加碳源條件下低氨氮污水深度脫氮的問題,突破了低氨氮濃度廢水 短程硝化系統構建困難的瓶頸。本發明高效穩定、能耗低,工藝流程 短、投資及運行成本低。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6569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