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納米碳酸鈣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55600.1 | 申請日: | 2014-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593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18 |
| 發明(設計)人: | 羅偉;謝文清;鄭新煙;蘇承炎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萬旗非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D17/02 | 分類號: | F28D17/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506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納米 碳酸鈣 二氧化碳 余熱 回收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余熱的回收設備,更確切的說是一種納米碳酸鈣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
背景技術
納米碳酸鈣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高熱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余熱如果不加以回收會浪費大量能源。
余熱是指受歷史、技術、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運的工業企業耗能裝置中,原始設計未被合理利用的顯熱和潛熱。
它包括高溫廢氣余熱、冷卻介質余熱、廢汽廢水余熱、高溫產品和爐渣余熱、化學反應余熱、可燃廢氣廢液和廢料余熱等。
根據調查,各行業的余熱總資源約占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熱資源約為余熱總資源的60%。
現有的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只是通過管道本身實現熱傳遞,余熱回收效率不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納米碳酸鈣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能夠解決上述的問題。
本發明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納米碳酸鈣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包括進氣管,進氣管的一端安裝第一連接環,第一連接環的一側連接第二連接環,第二連接環的一側安裝導熱管,導熱管與進氣管內部相通,導熱管的內壁側周安裝數個導熱片,導熱管的外周安裝水套,導熱管外部側周安裝數個散熱片,散熱片位于水套內部,導熱管的一端安裝第三連接環,第三連接環的一側安裝第四連接環,第四連接環的一側安裝出液管,導熱管與出液管內部相通,水套的一側安裝出水管,水套的另一側安裝進水管。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導熱管的外部側周安裝保溫套,保溫套位于水套一側。所述導熱管內部安裝數個金屬網。第一連接環的一側開設第三環形槽,第二連接環的一側開設第四環形槽,第三環形槽與第四環形槽配合,第三環形槽內安裝第二密封環,第二密封環的一端與第三環形槽配合,第一密封環的另一端與第四環形槽配合。所述第三連接環的一側開設第一環形槽,第四連接環的一側開設第二環形槽,第一環形槽與第二環形槽配合,第一環形槽內安裝第一密封環,第一密封環的一端與第一環形槽配合,第一密封環的另一端與第二環形槽配合。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在原有散熱管道的基礎上增加了導熱片和散熱片,導熱片可以增加導熱管與導熱管內部二氧化碳的接觸面積,大幅度提高了導熱管對二氧化碳熱量的吸收效率;散熱片可以增大導熱管與水套內部水的接觸面積,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導熱管對水套內部水的散熱效率。導熱片和散熱片配合,使納米碳酸鈣二氧化碳余熱的回收設備可以大幅度提高余熱回收效率。本發明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可以使水套內的水分實現循環,從而方便對水套內水分吸收熱量的利用。本發明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簡便的優點。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標注部件:1進氣管?2第一連接環?3第二連接環?4導熱管?5導熱片?7出水管?8散熱片?9金屬網?10第一環形槽?11第一密封環?12第二密封環?13出液管?14第三環形槽?15第二密封環?16第四環形槽?17進水管?18第三連接環?19第四連接環。
?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萬旗非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未經福建省萬旗非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556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遠程繩索投送裝置
- 下一篇:適用于高溫氣體的列管換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