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堅硬覆巖復合礦壓顯現分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639984.8 | 申請日: | 2014-1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6265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31 |
| 發明(設計)人: | 霍丙杰;陳鎣;張宏偉;高亞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17/50 | 分類號: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沈陽東大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梁焱 |
| 地址: | 123000***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堅硬 復合 顯現 分析 方法 | ||
1.一種堅硬覆巖復合礦壓顯現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確定關鍵層分布
根據開采區域的綜合柱狀圖及覆巖的物理力學參數,第一、假設第1層巖層為堅硬巖層,其上直至第m層巖層與之協調變形,而第m+1層巖層不與之協調變形,則第m+1層巖層是第2層堅硬巖層,由組合梁原理可導出作用在第1層硬巖層上的載荷為其中式中q1(x)|m為考慮到第m層巖層對第1層堅硬巖層形成的載荷;hi、γi、Ei分別為第i巖層的厚度、容重、彈性模量(i=1,2,...,m),則第m+1層對第1層堅硬巖層形成的載荷為:由于第m+1層為堅硬巖層,其撓度小于下部巖層的撓度,第m+1層以上巖層已不再需要其下部巖層去承擔它所承受的載荷,則必然有:q1(x)|m+1<q1(x)|m,根據上述原則,由下往上確定覆巖中的堅硬巖層位置;第二、硬巖層破斷距采用兩端固支梁模型計算,則第k層硬巖層破斷距Lk可由式計算,其中hk為第k層硬巖層的厚度(m),σk為第k層硬巖層的抗拉強度(MPa),qk為第k層硬巖層承受的載荷(kN/m2);第三、第k層硬巖層若為關鍵層,其破斷距應小于其上部所有硬巖層的破斷距,即滿足:Lk<Lk+1,若第k層硬巖層破斷距Lk大于其上方第k+1層硬巖層破斷距,則將第k+1層硬巖層承受的載荷加到第k層硬巖層上,重新計算第k層硬巖層的破斷距;根據以上三個過程,確定關鍵層分布位置;
步驟二:根據下列式計算關鍵層初次斷距lci和周期斷距lzi及其與工作面推進距離L:
其中,lci為第i關鍵層初次斷距,lzi為第i關鍵層周期斷距,hi為第i關鍵層厚度,σi為第i關鍵層的抗拉強度,k為第i關鍵層的弱化系數,巖體力學性質的參數取值巖塊的1/5~1/3取值,qi為第i關鍵層承受的載荷,L為工作面推進距離,Hi為第i關鍵層距工作面距離,為覆巖垮落角;
步驟三:確定自由空間高度Δ及關鍵層破斷
根據下式計算自由空間高度Δ及關鍵層最大撓度ωmax:
其中,Lk為關鍵層破斷長度,h′為煤層高度,M為采高,η為頂煤放出率,kM為煤層碎脹系數,L為工作面推進距離,hk為垮落高度,為覆巖垮落角,kY為巖石碎脹系數,q為關鍵層所受均布載荷,LX為關鍵層懸空長度,E為關鍵層彈性模量,ξ為關鍵層彈性模量弱化系數,h為關鍵層厚度;
對于關鍵層的破斷由以下條件判斷:
步驟四:揭示堅硬覆巖礦壓顯現特征
根據下式計算關鍵層初次破斷產生的集中應力Pc和周期破斷產生的集中應力Pz及由此對工作面產生的集中應力系數k:
其中,Lc為關鍵層初次斷距,Lz為關鍵層周期斷距,h為關鍵層厚度,q為關鍵層受到載荷,z為距離集中載荷P的垂直距離,x為距離煤壁的距離,l為應力達到峰值時距煤壁距離;
之后根據關鍵層斷距及其與工作面推進距離的關系,綜合分析不同覆巖復合破斷過程中集中應力及其系數的大小,根據集中應力系數k>1.05確定覆巖破斷應力影響范圍,依據集中應力的大小,確定覆巖復合破斷對工作面礦壓的影響程度,進而確定工作面礦壓的來源,為揭示礦壓顯現機理、防治礦壓災害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降低礦壓顯現的影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未經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39984.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三維可視化數字監護方法和系統
- 下一篇:一種數據訪問存儲及進程間數據共享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