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633708.0 | 申請日: | 2014-11-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983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1 |
| 發明(設計)人: | 徐飛;張晗;洪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工程學院 |
| 主分類號: | A61F2/60 | 分類號: | A61F2/60;A61F2/6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劉艷艷 |
| 地址: | 211167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氣動 肌肉 膝關節 骨骼 助力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屬于仿生機器人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外骨骼技術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通過仿生學原理,旨在設計一種能夠增強人體能力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可穿戴在操作人員體外,提供諸如動力、支撐、保護等功能。
外骨骼常見的驅動有電機、液壓、氣動等形式。電機驅動的功率/質量比較小,滿足條件后質量及電機的體積都比較大。液壓驅動存在泄露、系統成本高、可靠性差。氣壓驅動雖然存在許多優點,但功率/體積質量有限,無法滿足外骨骼對驅動器簡單輕便的要求。同時氣動伺服系統也存在空氣壓縮性、弱阻尼特性、閥口流動的強非線性以及低剛度性等弱點。
近年來一類基于生物肌肉運動原理而設計開發出來的驅動器—氣動人工肌肉(簡稱PMA)。因其較好的柔性以及良好的功率/體積和輸出/自重比使外骨骼助力機構輕便化的設計成為可能。
發明內容
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為適合相關人員穿戴的膝關節外骨骼機構,該機構能夠實現助力功能,方便、輕巧,易于控制。?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腿支架、兩個結構相同的腿部部件;腿部部件的上端分別連接在大腿支架上,所述腿部部件包括從上至下依次連接的大腿、膝關節和小腿;大腿下端與小腿的上端通過膝關節進行轉動連接;
所述大腿包括通軸和兩個氣動肌肉組件,所述膝關節包括轉輪和連接軸;通軸上端固定在大腿支架的底端;通軸下端設置連接軸,連接軸上套設轉輪,小腿的上端套設在連接軸上并與轉輪固定連接,轉輪通過兩個氣動肌肉組件和索繩來帶動轉動;兩個氣動肌肉組件的上端分別與大腿支架底端固定連接,下端分別與索繩的兩端連接,索繩中間部位繞轉輪纏繞帶動轉輪轉動進而帶動小腿轉動。
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動肌肉組件,包括:第一螺紋桿、氣動肌肉、快擰插頭、徑向連接件、第二螺紋桿、雙耳環;其中第一螺紋桿、氣動肌肉、徑向連接件、第二螺紋桿、雙耳環依次連接,第一螺紋桿上端與大腿支架連接;雙耳環上連接索繩且索繩纏繞在轉輪上;氣動肌肉的上端設有進出氣口,與氣源相連通,下端封閉,快擰插頭通過徑向連接件與氣動肌肉內部相連通。
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膝關節,還包括深溝球軸承、軸承套筒和旋轉編碼器;連接軸與通軸兩側分別固定連接;轉輪徑向通過深溝球軸承套設在連接軸上能夠繞連接軸轉動,轉輪軸向通過軸承套筒與通軸一側固定;旋轉編碼器與轉輪固定在一起實現同步轉動。
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通過螺栓與膝關節上的轉輪相連。
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為鏤空鋁板結構,設有綁帶可有效固定。
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軸包括兩塊平行設置的豎板和橫板,兩豎板上端分別垂直固定連接在橫板上,下端分別與連接軸垂直相連。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其特征在于:通軸上端通過螺栓固定在大腿支架的底端;連接軸通過螺栓與通軸兩側分別固定連接。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基于氣動肌肉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基于生物肌肉運動原理而設計開發出來的驅動器—氣動人工肌肉(簡稱PMA),具有較好的柔性以及良好的功率/體積和輸出/自重比,使外骨骼助力機構輕便化的設計成為可能;穿戴者穿戴好氣動肌肉驅動的膝關節外骨骼助力機構后,借助氣動肌肉產生的拉力鍛煉膝關節,可以有效減輕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對醫療護理的需求。
附圖說明
圖1和圖2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氣動肌肉組件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中膝關節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中氣動肌肉的氣動控制系統原理圖。
圖中:?大腿支架1、通軸2、氣動肌肉組件3、小腿4、轉輪5、連接軸6、深溝球軸承7、軸承套筒8、豎板9、橫板10、索繩11、氣源20、氣動三聯件21、安全閥22、兩位五通電磁閥23、比例減壓閥24、壓力傳感器25;氣動肌肉30、第一螺紋桿31、徑向連接件32、第二螺紋桿33、雙耳環34、快擰插頭3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工程學院,未經南京工程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3370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