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稻蝦共生人工養殖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29404.7 | 申請日: | 2014-1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968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1 |
| 發明(設計)人: | 周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茂升林業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G16/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2360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種稻 共生 人工 養殖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稻蝦共生人工養殖技術,尤其涉及能夠完成水稻和小龍蝦共生互利,生態增效的養殖方式,提高經濟效益。
背景技術
小龍蝦繁殖快、養殖周期短,同時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市場需求量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經濟效益很高,廣泛存在于我國淡水池中。然由于水體污染嚴重,導致野生小龍蝦的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野生資源的過量捕撈和落后的人工養殖技術,引起種質資源退化和產量的下降。水稻種植在我國面積廣泛,通過改造田間,完成稻蟹共生的模式,達到互惠互利,良性循環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十分明顯,稻蟹共生人工養殖技術已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更有效的小龍蝦人工繁殖技術,提高稻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稻蝦共生人工養殖技術,包括以下步驟:
完成稻田工程建設,加高加固田埂;
4月上旬時挑選身體健康的幼蝦消毒后進行放養,按時進行投喂,根據實際調整飼料類型;
6月上旬完成插秧工作;
注意日常管理,3個月后,可用地籠捕撈上市,采用捕大留小,輪流捕撈的方式;
9月中旬收割前利用排水完成小龍蝦全部捕撈完成;
10月左右完成稻田收割工作。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在稻田四周構筑防逃墻,通過加固田埂,塑料薄膜沿稻田四周田埂鋪設,每隔0.8m用木條支持,用鐵絲縫合固定;薄膜土上高度為40cm,地下20cm,向內部稍稍傾斜,防止小龍蝦順水流逃逸;潑灑2000kg/hm2生石灰消毒,殺滅敵害和病菌,改善土壤條件,15d后投放幼蝦。
進一步幼蝦投放的具體方法如下:
選擇4月上旬天氣晴好的中午投放蝦苗,放養規格為1.2cm左右,每畝投放2.5萬尾;放苗時,對蝦苗消毒,放入4%淡鹽水中浸泡5分鐘,放入淺水區,幼蝦會自行爬入深水區;幼蝦需肢體健全、體質健壯、無病無傷。
進一步投喂具體方法如下:
放養3d后開始投喂,采用小龍蝦專用飼料,蛋白質含量不得低于25%,每天投放一次,投放量為蝦體總重量的2%,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溫度高于20℃時在上午10時,下午6時各投放一次,投放量為蝦體總重量的1.5%,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定點、定時、定質、定量。
進一步插秧具體方法如下:
6月上旬田間完成插秧工作;品種為中浙優10號,插秧量為13.5萬株/hm2左右,每株間距20cm×20cm,每4行空1行株距。
進一步日常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秧苗栽插前稻田要施足量農家肥;追肥采用分片施肥,稻谷噴藥時需加深稻田水位,噴藥均在晴天上午進行,噴施時噴嘴向上;秧苗插完后,1周內水位較低,需注意防止小龍蝦缺氧死亡;日常采用邊排邊灌的方法,保持微流水養殖;防止蛙魚苗下田,按時巡塘和觀察生長記錄。
進一步捕撈的具體步驟如下:
捕撈從7月開始,用地籠起捕,連續作業5天即休息一周,適時捕撈,捕大留小。
進一步捕撈和收割具體方法如下:
利用收割前田間排水機會,在安置攔網,大量捕撈小龍蝦;10月完成稻田收割,剩余小龍蝦需在此時一次性捕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當地稻田資源,成本低;小龍蝦生長發育整齊,存活率高;無公害養殖,質量好,經濟效益高;促進當地小龍蝦養殖業發展;完成稻蝦系統共生,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更有效的稻蝦共生養殖技術,提高稻田的實際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茂升林業開發有限公司,未經重慶茂升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2940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