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蛭幼苗養殖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26237.0 | 申請日: | 2014-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1236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12-09 |
| 發明(設計)人: | 周岳成;廖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百禾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10013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蛭 幼苗 養殖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蛭人工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水蛭幼苗養殖技術。
背景技術
水蛭俗稱螞蟥,是我國傳統名貴的中藥材,因其體內含有水蛭素、肝素及抗血栓素,所以具有抗凝血、抗血栓、降血脂,改善心、腦血管系統等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水蛭及其提取物不斷得到新的開發、應用和推廣。加之社會老年化的加劇,心腦血管疾病越來越普遍,因此,對水蛭及其提取物的需求也急劇增加。水蛭的來源在過去主要來自野生。但由于工業、農業以及人類生活的巨大發展,及與之相伴隨的環境污染,使得水蛭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野生水蛭資源越來越少。為了解決水蛭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滿足社會對水蛭及其提取物的巨大需求,水蛭人工養殖成為當下階段的必然選擇。
水蛭幼苗由于剛出繭,體型很小,體質較弱且抵抗能力差,因而對生長環境有相當高的要求。由于螺螄是水蛭的主要食物來源,因此目前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一般為采用螺螄對水蛭幼苗進行飼養,但是較大的螺螄對于水蛭幼苗來說非但不容易利用,反而經常被其夾傷或夾死,對于水蛭幼苗能夠利用的較小的螺螄,卻往往很難獲得;一些水蛭幼苗養殖技術利用豆漿、血粉、蛋黃等對水蛭幼苗進行飼養,但效果也不好。此外,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養殖,水蛭幼苗的餌料通常都會產生殘渣、凝血廢渣及腐敗物等,極易污染水體,從而嚴重影響水蛭幼苗的成活率及產量。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水蛭幼苗養殖過程中水體易污染而造成的水蛭幼苗成活率低和產量低,以及餌料難以被水蛭幼苗獲取與利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通過為水蛭幼苗創造一個自然、生態及餌料豐富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水蛭幼苗存活率和產量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水蛭幼苗養殖技術,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提供一養殖池:
所述養殖池經脫堿處理后,注入新鮮水源,池內水深為所述養殖池高度的50%;
所述養殖池具有進水系統和排水系統,用于保持池內水體的新鮮及微流量;
步驟二、養殖池配套設施搭建:
a、搭建螺螄孵化網:
所述螺螄孵化網設于所述養殖池的頂部,并沿所述養殖池長度方向布設,且靠近池邊;
b、搭建遮陽網:
所述遮陽網設于所述養殖池的正上方,以保持所述養殖池內遮陰防曬的良好環境;
c、搭建水雍菜浮排:
所述水蕹菜浮排設于所述養殖池中間,并能隨水位的變化而上下浮動;
所述水雍菜浮排包括采用聚氯乙烯硬膠管制成的浮排框架和間隔設于所述浮排框架上的膠管小段,所述膠管小段設有通孔;
步驟三、種植水雍菜:
在所述膠管小段內填滿濕泥巴,并通過其上設置的通孔扦插上水蕹菜莖;
步驟四、鋪放福壽螺卵塊:
在所述螺螄孵化網上鋪放福壽螺卵塊,首次全部鋪滿所述螺螄孵化網,后期根據水蛭幼苗吃食情況適時進行補充;
步驟五、投放水蛭幼苗:
于所述福壽螺卵塊鋪放20天后,將所述水蛭幼苗按每平方米5000-8000條的密度投放進所述養殖池內;
步驟六、水體管理:
(1)、根據水體情況,及時施用生物有機肥;
(2)、定期全池潑灑益生菌液。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養殖池為長方形水泥池,寬度3米,高度0.6-0.8米,長度不超過50米,池內水深0.3~0.4米,所述養殖池還設有水蛭防逃設施。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螺螄孵化網采用20目網衣及鐵絲線制成,其寬度0.6-0.8米,高度0.15-0.2米,長度與所述養殖池長度相同,其形狀為“U”形。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遮陽網的寬度4米,長度比所述養殖池的長度多1米。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三中,所述水蕹菜為摘除葉子的莖部,需帶節,其長度0.14-0.18米。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四中,在所述螺螄孵化網上鋪放好福壽螺卵塊后,用透明塑料薄膜蓋好,以防雨淋。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水蛭幼苗為孵化出繭3天內的水蛭苗。
在本發明提供的水蛭幼苗養殖技術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步驟六中,定期全池潑灑益生菌液為每隔7-10天,所述養殖池全池潑灑益生菌液一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百禾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長沙百禾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2623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