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及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618330.7 | 申請日: | 2014-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527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25 |
| 發明(設計)人: | 董建華;董旭光;王永勝;王冰霞;朱彥鵬;何天虎;袁方龍;代濤;柳珂;高發陽 | 申請(專利權)人: | 蘭州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17/20 | 分類號: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蘭州振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 地址: | 730050 ***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主動 通風 冷卻 恢復 錨固 結構 施工 方法 | ||
1.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包括框架(1)、通風錨管(5)和通風系統,其特征為:通風錨管(5)通過定位環(13)在通風管(6)內同軸嵌套錨管(8),通風管(6)后半段的管壁上開設有通風孔(7),在通風管(6)外同軸套上排風管(11)連接構成,排風管(11)的管壁上開設有對流孔(12);通風系統由電線(18)連接的風扇(19)、溫控開關(24)和太陽能板(25)構成;錨管(8)內注入的漿體(26)穿過出漿孔(10)與周圍穩定凍土粘結;在坡面施設土工格柵(27)、排水管(28)和框架(1),通風錨管(5)穿過框架(1)的橫梁(2)和立柱(3)交叉處;在通風錨管(5)前段依次套上法蘭墊板(29)和彈簧(33),用錨具(34)錨固在框架(1)上;在土工格柵(27)內種植被(35),坡腳施設排水渠(36);在錨管(8)前段安裝風扇(19),框架(1)上設置溫控開關(24)和太陽能板(25);用電線(18)將風扇(19)、溫控開關(24)和太陽能板(25)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示的通風管(6)的兩端與兩個定位環(13)的中環(15)相連,通風管(6)直徑為90~120mm,長度為2~4m;通風孔(7)直徑為10~30mm,間距為80~120mm;錨管(8)嵌套在定位環(13)的內環(14)內,錨管(8)的前端帶有外螺紋,后半段帶有一個擋板(9)和出漿孔(10),錨管(8)的直徑為30~40mm,長度為4~6m,出漿孔(10)的段長度2~3m,擋板(9)的外徑略大于排風管(11)直徑;排風管(11)套在定位環(13)的外環(16)上,其直徑為120~140mm,長度與通風管(6)相等,對流孔(12)的直徑、間距和通風孔7相同;排風管(11)外面包裹的密目紗布,其目數為90~16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簧(33)剛度系數為300~800N/mm,直徑取值在法蘭墊板(29)的內墊環(30)和錨具(34)的直徑之間,長度為70~12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扇(19)由風扇支架(20)、電機(21)、扇葉(22)和護罩(23)組成;風扇支架(20)的中部底座設有與錨管(8)的前段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通過螺紋將風扇(19)同軸固定連接在錨管(8)的前段;電機(21)固定在風扇支架(20)的中部,電機(21)的輸出軸連接扇葉(22),通過電線(18)依次將電機(21)、溫控開關(24)與太陽能板(25)串聯起來;風扇支架(20)與護罩(23)焊接連接,護罩(23)直徑與通風管(6)相同。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溫控開關(24)的感應轉換工作溫度設定為0°C。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28)為PE管,或者PVC管,或者鋼管,排水管(28)的管壁上設有排水孔,外面包裹的密目紗布;排水渠(36)為混凝土澆筑而成,其深度為300~500m,寬度為300~500mm。
7.寒區主動通風冷卻自恢復邊坡錨固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于,其步驟為:
(1)制作通風錨管(5):根據工程實際確定多年凍土凍融活動層的最大厚度,最大厚度即為通風管(6)的長度;通風管(6)為長度為2~4m,直徑為90~120mm的中空管,通風管(6)的后半段的管壁上開設有直徑為10~30mm,間距為80~120mm的通風孔(7);排風管(11)長度與通風管(6)相等,排風管(11)為直徑為120~140mm中空管,在排風管(11)的管壁上開設有對流孔(12),對流孔(12)與通風孔(7)直徑、間距相等,在排風管(11)外面包裹目數為90~160的密目紗布;根據工程設計計算確定錨管(8)的長度,錨管(8)為長度為4~6m,直徑為30~40mm的鋼管,在錨管(8)的前段開設有螺紋,后半段開設有出漿孔(10),并焊接一個外徑略大于排風管(11)的擋板(9);定位環(13)是將直徑略大于錨管(8)的鋼環作為內環(14)、直徑略小于通風管(6)作為中環(15)和直徑略小于排風管(11)的鋼環作為外環(16),利用連筋(17)將三個環焊接制成,并在中環(15)和外環(16)上沿環均勻焊接長度為50~100mm的鋼筋;在通風管(6)的兩端套上兩個定位環(13),將錨管(8)嵌套在內環(14)內,排風管(11)套在外環(16)上,組成通風錨管(5);
(2)制作法蘭墊板(29):用金屬材料制作內墊環(30)和外墊環(31),并用連接體(32)將兩者焊接連接;內墊環(30)直徑為35~45mm,外墊環(31)直徑為160~200mm;
(3)制作彈簧(33)和錨具(34):制作剛度系數為300~800N/mm,長度為70~120mm的彈簧(33),彈簧(33)的直徑取值在法蘭墊板(29)的內墊環(30)的直徑和錨具(34)的外徑之間;制作外徑40~50mm,內徑與錨管(8)相同的錨具(34),錨具(34)內開設有螺紋;
(4)預制風扇(19):風扇支架(20)的中部底座設有與錨管(8)的前段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護罩(23)的直徑與通風管(6)相同,將風扇支架(20)與護罩(23)焊接連接,電機(21)固定在風扇支架(20)的中部,電機(21)的輸出軸連接扇葉(22);
(5)放線及定位:首先根據工程設計用測量儀器進行放線,其次開挖邊坡,之后用測量儀器定位通風錨管(5)和排水管(28)的施設位置;
(6)施工通風錨管(5):在凍土層中開設孔洞,將通風錨管(5)放置于孔洞內,并在錨管(8)內壓力注入錨固漿體(26),使從出漿孔(10)滲出,形成錨固體;
(7)施工土工格柵(27):在坡面上鋪設土工格柵(27);
(8)澆注框架(1)的橫梁(2)和立柱(3):在第一根立柱(3)和第一排橫梁(1)的設計位置處支模,在支模而成的槽內綁扎橫梁(2)、立柱(3)的鋼筋骨架并澆筑混凝土形成框架(1);
(9)在通風錨管(5)上依次套上法蘭墊板(29)、彈簧(33)和錨具(34),待橫梁(2)、立柱(3)的混凝土強度達到85%以上時對通風錨管(5)進行預應力張拉,并用錨具(34)將通風錨管(5)錨定在框架(1)上;
(10)施工排水管(28)和種植被(35):在凍土層中開設孔洞,將包裹有密目紗布的排水管(28)放置于孔洞中;在土工格柵(27)內種植被(35);
(11)按照第(6)、(7)、(8)、(9)、(10)步的步驟施工下一個工作面的通風錨管(5)、土工格柵(27)、橫梁(2)、立柱(3)、排水管(28)和種植被(35),并完成各層通風錨管(5)的張拉與錨固;
(12)按照第(8)步工序施工立柱(3)至立柱(3)的底端,在立柱(3)的底端設計位置處施工橫梁(2),施工其余通風錨管(5)、土工格柵(27)和排水管(28),并完成相應工序;
(13)在立柱(3)的底端對應位置處制作基礎樁(4):在開設的樁孔內放入鋼筋籠,將立柱的底端外伸鋼筋和基礎樁(4)的內鋼筋焊接連接,澆注基礎樁(4);
(14)在坡腳支模、澆筑混凝土排水渠(36);
(15)安裝通風系統:在框架(1)的橫梁(2)或立柱(3)上固定太陽能板(25)和溫控開關(24);在錨管(8)上安裝風扇(19),風扇支架(20)中部的底座通過螺紋與錨管(8)同軸連接;電線(18)將風扇(19)、溫控開關(24)和太陽能板(25)串聯起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蘭州理工大學,未經蘭州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18330.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生態木屋系統
- 下一篇:一種草莓用膨脹蛭石淤泥生物包膜肥料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