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力專用通信網混合組網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614007.2 | 申請日: | 2014-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631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18 |
| 發明(設計)人: | 徐瑞林;徐鑫;陳濤;朱珠;雷娟;張偉;張明哲;於艦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重慶小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8 | 分類號: | H04L12/28;H04Q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裴娜 |
| 地址: | 401123 重慶市渝北***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力 專用 通信網 混合 組網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配網通信網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力專用通信網混合組網系統。
背景技術
配網通信網承載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負控等多項業務,是智能配網建設的瓶頸,目前正處于起始建設階段,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一是配網上各種業務的信息分區、安全等級、實時性、可靠性要求各異,需要通信網提供分層管理服務,而目前常用的EPON、工業以太網交換機技術都無法實現分層管理,只能用兩套設備來實現物理隔離,分別支持不同業務系統。往往是同一個位置上多套相同的PON類設備,分別跑單一業務,造成單套設備利用率很低,但總體又重復建設的情況。需要考慮引進新的具有支持不同業務分層管理功能的通信技術來解決該問題。
二是配網延伸到城鎮的基層,由于市政、交通、管道建設等原因,在配網的一些末端節點處往往沒有光纜的施放和運維條件,無法實現配用電終端的接入。如果使用GPRS類無線公網,則不能傳輸一些重要的生產信息;如果單為這些分支末點自建3G、4G類無線專網,性價比又低。此時需要考慮成本更低、更便捷的混合組網方式。
因此需要一種電力專用通信網混合組網方法。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力專用通信網混合組網系統。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電力專用通信網混合組網系統,包括用電信息采集終端、集中器、無線訪問基站、網關、ONU單元、OLT單元和服務器;所述用電信息采集終端和集中器之間通過Zigbee協議進行通信;所述用電信息采集終端與集中器組成無線子網;所述集中器通過無線傳輸方式與無線訪問基站進行通信,構成無線局域網;所述無線訪問基站與網關之間通過無線傳輸方式進行通信;所述網關通過光纖或以太網與ONU單元進行通信;所述ONU單元與OLT單元通過光纖進行通信;所述OLT單元通過光纖與服務器連接。
進一步,在所述ONU單元和OLT單元之間還連接有用于提供光傳輸通道的光分路器ODN。
進一步,所述OLT單元到ONU單元采用廣播傳輸的方式傳輸數據;所述ONU單元到OLT單元采用TDMA多址接入方式傳輸數據。
進一步,所述OLT單元設置在變電站內。
進一步,所述ONU單元設置在開閉所或配電房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將微功率無線和PON及PTN進行混合組網,在二者光纖網的末端利用微功率無線技術進行延伸,完成補盲組網。光通訊的最大優勢在于高帶寬、低損耗、長距離、高可靠性;以太網的最大優勢在于高帶寬、易組網、便捷的業務分層管理;而無線通訊的最大優勢在于部署靈活、低成本、易組網,能夠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接入;其中,微功率無線解決了有線PON網絡的部分末端不能施放線纜的問題,作為PON主干光網絡的補充,完成部分直埋線、跨公路、無管道場景的分支延伸。且微功率無線是自建專網,可以承載公司內部生產數據。本是系統實現了網絡全覆蓋、業務分層分類管理及綜合經濟性。
本發明在物理層、網絡層、應用層對系統安全實行有效的保障措施。
第一,有線接入網絡設備實現物理的全隔離,不與公網有任何的物理連接點;
第二,采用多種冗余備份措施,包括網絡線路的多層次冗余、網絡設備的多節點冗余、網絡設備自身組件的冗余,通過這些冗余能力,實現整個網絡全面的可靠性保證;
第三,對客戶端軟件采用強有效的防病毒處理措施。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系統框圖;
圖2為本發明中EPON系統的協議參考模型。
圖中用電信息采集終端1、集中器2、無線訪問基站3、網關4、ONU單元5、OLT單元6、服務器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發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重慶小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未經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網公司;重慶小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1400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