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共聚氣浮澄清池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607410.2 | 申請日: | 2014-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914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21 |
| 發明(設計)人: | 王永磊;陳文娟;張克峰;李梅;賈瑞寶;宋武昌;楚廣詣;孔令華;賈偉建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建筑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1200 山東省濟***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共聚 澄清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具有澄清和氣浮功能于一體的共聚氣浮澄清池。
背景技術
目前水庫水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藻污染尤為嚴重。目前水庫水易呈現夏季多藻,冬季低溫低濁的特性。隨著水源富營養化程度逐年加劇,藻類繁殖日益嚴峻,尤其在溫度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藻類爆發現象時有發生,對水廠的運行和供水安全造成一定威脅。藻類的密度小,傳統的混凝、沉淀、過濾工藝很難將其有效去除,帶來濾池堵塞、反沖洗周期變短、處理成本增加、出水水質變差等一系列問題,某些藻類在一定的環境下還會產生藻毒素,對供水安全造成威脅。
澄清池將絮凝與沉淀兩個過程單元綜合于一個構筑物中完成,依靠活性污泥泥渣層達到澄清目的,具有良好的除濁效果。但對于高藻、高有機物及低溫低濁水,處理效果不理想。
傳統氣浮工藝作為一種高效、快速的固液分離技術在水處理領域得到推廣,目前已較廣泛地應用于低溫、低濁及富藻水體的凈化處理。但傳統氣浮技術采用溶氣水一次回流的方式,即原水經過充分混凝后回流溶氣水,微氣泡并不參與顆粒混凝過程,微氣泡與脫穩顆粒碰撞粘附,微氣泡與顆粒碰撞接觸滯后、接觸時間短,相當于微氣泡與絮體的二次絮凝,絮凝過程較長,且凈水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微氣泡與絮體的共聚作用,微氣泡與絮體的粘附效率不高,微氣泡有效利用率低。
發明內容
針對目前水庫水呈現夏季高藻高有機物、冬季低溫低濁的水體特性,將傳統機械攪拌澄清池與氣浮工藝有機結合,本發明的共聚氣浮澄清池,采用包括混合、一級絮凝、二級絮凝、共聚氣浮、泡絮粘附、沉淀與污泥回流接觸絮凝等工序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
本發明的共聚氣浮澄清池,包括一級絮凝區,一級絮凝區內設置有攪拌器和攪拌槳、以及進水管和進水配水區,在一級絮凝區的上方,從內向外依次分布有在底部相通的二級絮凝區、氣浮接觸區、固液分離區,二級絮凝區與一級絮凝區之間通過提升葉輪相連通,二級絮凝區和氣浮接觸區的底部均設有釋放溶氣水的釋放器,二級絮凝區、氣浮接觸區和固液分離區的上方均設有刮渣設備和浮渣槽,固液分離區的上部連接出水渠、下部與一級絮凝區相連通。
本發明的共聚氣浮澄清池,為了更好地實現共聚氣浮,氣浮接觸區的體積占二級絮凝區的30-50%。
本發明的共聚氣浮澄清池,為了更好地實現共聚氣浮,二級絮凝區的體積占一級絮凝區的40-60%。
本發明的共聚氣浮澄清池,為了更好地實現共聚氣浮,二級絮凝區內,每個釋放器服務面積約2-3m2,氣浮接觸區內,每個釋放器服務面積約1-2m2。
工藝運行過程
原水加藥后,進入三角形配水區,之后進入一級絮凝區,在機械攪拌槳的轉動下,與回流回來的污泥一起進行絮凝,經過一級絮凝后,由提升葉輪提升進入二級絮凝區,在二級絮凝區內與釋放器釋放的溶氣水進行接觸凝聚,進行共聚氣浮,之后帶氣絮粒經氣浮接觸區,進行絮體與微氣泡充分接觸,在固液分離區較重顆粒沉入池底再循環,密度較小的泡絮體上浮后形成浮渣,氣浮浮渣經刮渣設備排入浮渣槽,最后在出水渠出水。其中池底污泥循環進入一級絮凝區進行接觸絮凝。
氣浮澄清池運行方式靈活。根據原水中藻類情況可對氣浮澄清池進行靈活的管理,原水藻類濃度高時,開啟氣浮工藝,原水藻類濃度低時可停止氣浮,運行傳統機械澄清工藝,因此能夠有效降低運行費用,并且,由于氣浮單元啟動快、允許間歇運行,所以比較容易實現兩運行方式的切換。
工藝說明
針對目前水庫水多呈現夏季高藻高有機物,冬季低溫低濁的水質特性,傳統機械攪拌澄清池處理效果較差的問題。本工藝發明一種新型氣浮澄清池,將傳統機械攪拌澄清池與氣浮工藝有機結合,包括混合、一級絮凝、二級絮凝、氣浮、沉淀與污泥回流接觸絮凝等工序有機結合在一起,并一體化,應對高藻、低濁等水庫水質具有突出優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建筑大學,未經山東建筑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60741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