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近場通信模塊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請號: | 201410588579.8 | 申請日: | 2014-10-28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335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01 |
發明(設計)人: | 林小群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小群 |
主分類號: | H01Q7/06 | 分類號: | H01Q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麗杰 |
地址: | 215128 江蘇省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近場 通信 模塊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近場通信模塊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近場通信系統是基于13.56MHz頻率的近距離(通常為0.1~10厘米范圍) 通信系統。在多種應用中,尤其是在手機支付的應用中,其展示出這種獨特 的優勢。近場通信系統的標簽、讀/寫器中設置有天線,該天線利用發射端天 線和接收端天線在13.56MHz的頻率下的磁場耦合效應進行信號傳輸。天線在 近場通信技術中起著很重要的角色,流經天線的磁通量的強度是直接影響信 號傳輸的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當天線接近金屬表面,如手機電池表 面的時候,天線發射出的磁場會在金屬表面產生渦流損耗,從而減小磁通量, 導致天線的品質因子的相應下降。
在常規的近場通信模塊中,通常將近場通信的天線蝕刻或電鍍在聚酰亞 胺片上,然后將帶有蝕刻或電鍍的天線的聚酰亞胺片粘貼在鐵氧體片上。因 此,常規的近場通信模塊通常按以下順序設置有保護膜、天線、聚酰亞胺層、 粘合劑層、鐵氧體層和PET/粘合劑層,其中天線的環狀線圈和饋點分別設置 在聚酰亞胺層的兩個表面上。但這樣的模塊結構不利于減小整個模塊的厚度 并且通常聚酰亞胺片不具有足以支撐天線饋點的強度。而且,隨著手持設備 的小型化和超薄化,需要進一步降低近場通信模塊的厚度。
因此,需要開發一種具有適宜的結構以滿足降低的厚度和提高的機械性 能的要求的近場通信模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薄型近場通信模塊,該近場通信模塊 具有大大簡化的結構以及顯著降低的總厚度。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該種超薄型近場通信模塊的制作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超薄型近場通信模 塊,依次包含磁性隔離層、第一粘合劑層、環狀線圈和第二粘合劑層,該環 狀線圈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連接有第一饋點,第二端部連接 有第二饋點。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環狀線圈、及其所 連接的第一饋點、第二饋點一起,構成了該近場通信模塊的天線。與現有技 術中的以柔性電路板(FPC)構成天線的近場通信模塊相比,本發明的實施 方式所提供的近場通信模塊中,以帶有第一、第二饋點的導電金屬環狀線圈 替代了柔性電路板,實現了簡化結構、降低成本、對環境友好的特點。與現 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制備的近場通信模塊在厚度上更薄,更符 合電子產品在設計上日趨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提供的近場通信模塊,在第二粘合劑層 遠離環狀線圈的表面設有離型膜。該離型膜的作用是隔離第二粘合劑層,當 近場通信模塊制作好之后,第二粘合劑層的上表面所設的離型膜,可避免近 場通信模塊與外界發生不必要的粘連;當需要時剝離該離型膜即可方便快捷 地實現將該近場通信模塊與所使用電氣產品間的粘接。
優選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提供的近場通信模塊,磁性隔離層為鐵氧 體片、磁性復合材料薄膜或上述兩種材料的復合體,磁性隔離層的厚度為 5~500微米。上述的鐵氧體片可以是鎳-銅-鋅(Ni-Cu-Zn)燒結的鐵氧體,其 含有作為主要組分的氧化鐵(Fe3O4)以及作為添加劑元素的鎳、銅和鋅。上 述的磁性復合材料薄膜可以是由磁性粒子例如鐵-硅-鋁(Fe-Si-Al)、鐵-硅- 鉻(Fe-Si-Cr)、鐵-鈷(Fe-Co)或鐵-鎳(Fe-Ni)合金粒子與高分子材料的 復合材料制成的膜。上述兩種材料的復合體可以是由鐵氧體片與磁性復合材 料薄膜被用任何粘接層、粘接膠帶、螺絲或者卡購等方式粘接或固定在一起 的復合體。
優選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提供的超薄型近場通信模塊中,環狀線圈、 第一饋點和第二饋點的材質為導電金屬,上述導電金屬優選為金、銀、銅或 鋁,并且該環狀線圈、第一饋點和第二饋點的厚度分別為2~80微米。
優選地,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提供的近場通信模塊中,第一粘合劑層和 第二粘合劑層為丙烯酸類粘合劑,熱熔類粘合劑,熱固類粘合劑,雙組分類 粘合劑,上述粘合劑優選為丙烯酸類粘合劑、熱固類粘合劑,該第一粘合劑 層和第二粘合劑層的厚度分別為1~30微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小群,未經林小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8857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