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密封裝置以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588074.1 | 申請日: | 2014-10-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18009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6 |
| 發明(設計)人: | 坂野祐也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恩福油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J15/3232 | 分類號: | F16J15/3232;F16J15/3208;F16J15/3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益華倫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18 | 代理人: | 郭紅麗;趙飛 |
| 地址: | 214101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密封唇部 第二面 密封部 前端部 圓錐狀 錐形面 被安裝部 彼此相對 環狀突條 金屬形成 可滑動地 側端部 防卷縮 加強環 突起 卷縮 擴徑 密接 內嵌 內周 縮徑 楔形 制造 轉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密封裝置以及其制造方法,能夠提高在插入彼此相對轉動的二個部件中的另一方時防止密封唇部卷縮的力的。密封裝置(1)具有環狀的由彈性體形成的主體(2)和環狀的由金屬形成的加強環(3)。主體(2)具有內嵌在被安裝部的安裝部(4)和可滑動地密接于軸的密封部(5)。密封部(5)的密封唇部(51)在其內周側的內側部分具有唇前端部(53),防卷縮突起(22)設置在內側端部。唇前端部(53)是截面向內周方內突出的楔形的環狀突條體,從內側起依次被第一面(54)、第二面(55)、第三面(56)劃定。第一面(54)、第二面(55)是圓錐狀錐形面,從內側向外側縮徑。第三面(56)是圓錐狀錐形面,從內側向外側擴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密封裝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在運輸機器、產業用機器、家用機器等中,為了將彼此相對轉動的二個部件間的間隙密封而使用密封裝置。圖6是用于表示這種現有密封裝置的結構的截面圖。
如圖6所示,現有的密封裝置100將彼此相對轉動的二個部件中的一方、即密封裝置100的被安裝部(例如外殼101)和作為該二個部件中的另一方的例如軸102之間密封。具體而言,密封裝置100配設在外殼101的軸孔103和插入并貫通軸孔103中的軸102之間的環狀間隙104,將該間隙104密封。密封裝置100呈以軸線為中心的環形,具有環狀的加強環105和以覆蓋加強環105的方式一體形成的由橡膠材料形成的主體106。主體106在外周側具有安裝部107,在內周側具有密封部108。密封裝置100的安裝部107配合在軸孔103內而被安裝于外殼101。安裝部107的外周面107a密接在軸孔103的周面。另外,密封部108具有向內周方向延伸的密封唇部109,密封唇部109在內周側端部具有向軸線方向突出的截面為楔形的唇前端部110。唇前端部110被內側的內側面110a和外側的外側面110b劃定,與軸102的周面緊密接觸、并密封液體使其不泄漏。
另外,密封唇部109在與唇前端部110對置的外側一面具有環狀的凹部111,在凹部111內收納有環狀的彈簧112。進而,如圖6所示,在密封唇部109的內側端面115設置有作為向內側方向突出的環狀突條體的防卷縮突起113。在裝配時將軸102插入密封裝置100時,防卷縮突起113防止密封唇部109向內側變形而向內側卷縮(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即,在軸102插入密封裝置100時,軸102和密封裝置100的軸錯開的情況下,唇前端部110卡在軸102的表面,隨著軸102的進一步插入,密封唇部109向內周方向卷縮。此時,防卷縮突起113抵接于軸102的表面,防止密封唇部109向內周側方向進一步卷縮。
另外,在現有的密封裝置中,使用成型模的模制成型后,剖切加工余量部,由此將唇前端部成型而將主體成型(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通過剖切將唇前端部成型,由此能夠將唇前端部光滑地成型,與進行模制成型的情況相比,能夠使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提高。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平04-1196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29216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如后所述,在具有防卷縮突起的現有密封裝置中,通過剖切來成型唇前端部的情況下,無法得到由防卷縮突起產生的充分的防卷縮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恩福油封有限公司,未經無錫恩福油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8807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落地鏜銑床自適應重心補償裝置及方法
- 下一篇:電動機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