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受旱水稻抗旱栽培新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569045.0 | 申請日: | 2014-10-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806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18 |
| 發明(設計)人: | 于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于輝 |
| 主分類號: | A01G16/00 | 分類號: | A01G16/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232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受旱 水稻 抗旱 栽培 新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作物種植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受旱水稻抗旱栽培新技術。
背景技術
幼穗分化四期至灌漿乳熟期為水稻對水分最敏感時期,高溫干旱影響水稻吸肥的能力,致使水稻生育受到抑制,此時遇干旱可造成空秕粒增加,結實率、千粒重下降,甚至死穗,谷草比下降,產量顯著減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受旱水稻生長的技術問題,發明一種受旱水稻抗旱栽培新技術。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受旱水稻抗旱栽培新技術,其特殊之處是包括以下過程:
1、優化水稻品種布局。大力推廣雜交稻,堅持以耐旱的雜交秈稻當家。受旱較輕的田塊可搭配種植粳稻。肥床旱育秧和多蘗大苗栽培
2、抗旱救苗。充分利用有效灌溉動力與水利設施,全力抗旱救苗、保苗。重點放在萎蔫持續6-8天以上的田塊。尚未枯死的稻株,心葉仍保持綠色,雖發生卷葉萎蔫多日,但夜間大部分葉片還能展開,根系較為有力,這樣的稻苗還有救活的希望,應采取緊急搶救措施,保持稻苗。受旱稻田的灌水,因受水量的限制,宜先進行濕潤灌溉,待遇降雨后,再淺水灌溉。干旱對水稻產量各生育期影響程度大小順序為:孕穗期>抽穗開花期>灌漿乳熟期>分蘗盛期;生殖生長階段>營養生長階段,即前期比后期抗旱力強。水稻灌漿結實期應防止斷水過早,以提高粒重。
3、噴施“旱地龍”等葉面肥抗旱劑,減少水稻葉面水分蒸騰,增強稻株耐旱能力,提高產量。
4、復水后及時追施肥料:復水后,抓緊追施氮肥和復合肥,數量因苗而定,一般折純氮5公斤左右。如苗數不足,復水后葉片轉色不明顯,葉色仍偏黃,應增加用肥數量,同時結合病蟲防治噴施葉面肥。后期因苗施好穗粒肥。如秧苗期遇高溫干旱,由于氣溫偏高且一般秧畦供水較有保證,秧苗生長速度加快,生長前期需肥量大。因此必需施足基肥,早施,施足促蘗肥,以保證稻株早生快發,生長后期有足夠的有效穗。基、追肥比例7-8:3-2,同時促蘗肥施用時期應改傳統的遲施為早施,特別在缺水插秧,播插期偏遲,秧齡偏長,大部分為大苗插植的情況下,更應早施促蘗肥,插秧后5-7天應立即施足促蘗肥。如孕穗期才灌上水,對這部分受旱水稻,應先施恢復生長肥,再重施粒肥,以減少穎花退化,促進灌漿結實。
5、加強病蟲防治:受旱水稻生育進程都有不同程度推遲,復水施肥后,葉色加深,故需加強病蟲防治,尤其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三化螟及稻瘟病等防治不可忽視。
技術效果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實現提高水稻產量、降低損失的目的,這種方式便于操作,既可有效節省大田灌溉用水,又有利于取得增產、增收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1、優化水稻品種布局。大力推廣雜交稻,堅持以耐旱的雜交秈稻當家。
2、抗旱救苗。充分利用有效灌溉動力與水利設施,全力抗旱救苗、保苗。重點放在萎蔫持續6-8天以上的田塊。尚未枯死的稻株,先進行濕潤灌溉,待遇降雨后,再淺水灌溉,水稻灌漿結實期應防止斷水過早。
3、噴施“旱地龍”等葉面肥抗旱劑,減少水稻葉面水分蒸騰,增強稻株耐旱能力,提高產量。
4、復水后及時追施肥料:復水后,抓緊追施氮肥和復合肥,折純氮5公斤左右,結合病蟲防治噴施葉面肥,插秧后5-7天應立即施足促蘗肥。
5、加強病蟲防治:復水施肥后,葉色加深,故需加強病蟲防治,尤其對稻縱卷葉螟、稻飛虱、三化螟及稻瘟病等防治不可忽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于輝,未經于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6904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