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壓延銅帶的除水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562786.6 | 申請日: | 2014-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158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28 |
| 發明(設計)人: | 曹永義;張斌;桑健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錫洲電磁線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6B13/00 | 分類號: | F26B13/00;F26B21/00 |
| 代理公司: | 無錫盛陽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27 | 代理人: | 陶純佳 |
| 地址: | 214028 江蘇省無錫***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壓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壓延銅帶的加工裝置領域,具體為壓延銅帶的除水裝置。
背景技術
壓延銅帶作為銅基材主要用作涂錫銅帶中,涂錫銅帶產品主要用于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組件以及電池電子的導電連接。在生產中壓延銅帶經退火水冷后,表面殘留水分會使壓延銅帶表面產生氧化,影響最終產品質量,因此需要采用除水裝置將壓延銅帶表面的水分吹干。現有的壓延銅帶的除水裝置包括錐形蓋體40和底座50,見圖1,其中錐形蓋體40與底座50螺紋連接,錐形蓋體40下部錐面41與底座50的內腔面51形成一個腔體60,底座50上開有一個與腔體同心連通的出氣口52,底座壁上開有一個進氣口53,壓延銅帶70經過導輪80進入退火冷卻水箱90冷卻后向上穿過出氣口52、腔體60后從錐形蓋體的出線42口流轉至后續工序,壓縮空氣從底座壁上的進氣口53進入腔體60對位于腔體60內的壓延銅帶進行吹風干燥后再由出氣口53排出,其缺點在于:(1)錐形蓋體與底座內腔面之間形成的腔體體積較大,從而導致從進氣口進入該腔體的壓縮空氣氣壓不足,影響對壓延銅帶的吹干效果;(2)錐形蓋體的底部錐面、底座的底部錐面的錐度較大,并且錐形蓋體的底部錐面與底座的底部錐面距離較大,導致腔體內含有水分的壓縮空氣上竄再次吸附于壓延銅帶表面,造成銅帶氧化,影響壓延銅帶的產品質量;(3)底座出氣口的長度較短,造成對壓延銅帶的吹干時間較短,其無法完全將壓延銅帶表面的水分吹干去除。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壓延銅帶的除水裝置,其能解決現有壓延銅帶除水裝置存在的吹干效果差的問題。
其技術方案為,其包括錐形蓋體和底座,所述錐形蓋體與底座螺紋連接,所述底座上開有與所述底座內腔貫通的進氣口,所述底座的底部開有豎向的出氣孔,所述錐形蓋體開有與所述出氣口同心的出線口,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體伸入所述底座的錐形腔內,并且所述底座的錐形腔的內徑略大于所述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體的外徑,從而使得所述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體與所述底座的錐形腔內壁之間形成一個薄風道,所述進氣口開設于所述底座的錐形腔面段。
其進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的錐度、底座的錐形腔壁的錐度均為35度;
所述底座的錐形腔的內徑比所述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的外徑大1mm~2mm;
所述進氣口設置有兩個,并且兩個所述進氣口對稱設置。
其進一步特征還在于:所述出氣孔內插裝有向下延伸的出氣管。
?與現有壓延銅帶的除水裝置相比較,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伸入底座的錐形腔內,并且底座的錐形腔的內徑略大于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的外徑,從而使得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體與底座的錐形腔內壁之間形成一個薄風道,并且進氣口開設于底座的錐形腔面段從而有效克服了現有壓延銅帶除水裝置中錐形蓋體與底座內腔面之間形成的腔體體積較大、壓縮空氣氣壓不足的問題,保證了壓縮空氣對壓延銅帶的吹干效果;而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的錐度、底座的錐形腔壁的錐度均為35度,底座的錐形腔的內徑比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面的外徑大1mm~2mm,能夠進一步保證薄風道內的壓縮空氣的氣壓滿足吹干壓延銅帶表面水分的要求;另外,進氣口設置有兩個,能夠保證進入薄風道內的壓縮空氣的氣壓穩定、均勻,從而提高對壓延銅帶的吹干除水效果;
(2)出氣口內插裝有向下延伸的出氣管,經退火冷卻水箱冷卻處理后的壓延銅帶向上經過該出氣管后由錐形蓋體的出線口流轉至后續工序,壓縮空氣由底座的兩個進氣口進入薄風道后進入出氣管并在出氣管內對壓延銅帶進行吹干除水,由于出氣管長度較現有裝置的出氣口長度增大,從而有效延長對壓延銅帶的吹干時間,更進一步保證了對壓延銅帶的吹干除水效果,確保壓延銅帶的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壓延銅帶除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壓延銅帶除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2,本發明壓延銅帶除水裝置包括錐形蓋體10和底座20,錐形蓋體10與底座20螺紋連接,底座20上開有與底座內腔貫通的進氣口21,底座20的底部開有豎向的出氣孔22,錐形蓋體10開有與出氣口22同心的出線口11,錐形蓋體10的下部錐體12伸入底座20的錐形腔23內,并且底座20的錐形腔23的內徑略大于錐形蓋體10的下部錐體12的外徑,從而使得錐形蓋體的下部錐體12與底座10的錐形腔23內壁之間形成一個薄風道30,進氣口21開設于底座20的錐形腔面段。其中錐形蓋體10的下部錐體的錐度、底座20的錐形腔壁的錐度均為35度;底座20的錐形腔23的內徑比錐形蓋體10的下部錐體12的外徑大1mm~2mm;并且進氣口21設置有兩個,兩個進氣口21對稱設置。出氣孔22內插裝有向下延伸的出氣管2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錫洲電磁線有限公司,未經無錫錫洲電磁線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6278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