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鴉膽子油漂浮型胃滯留微球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562466.0 | 申請日: | 2014-10-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8202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24 |
| 發明(設計)人: | 張彤;張悅;王冰;張溪桐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9/16 | 分類號: | A61K9/16 |
| 代理公司: | 31253 上海精晟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馮子玲 |
| 地址: | 201203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鴉膽子 漂浮 滯留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藥物制劑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鴉膽子油漂浮型胃滯留微球,所述微球由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與交聯溶液反應制得,以所述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為100mL計,所述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包含下列質量體積比成分:鴉膽子油2%~20%;緩釋骨架材料1%~10%,所述緩釋骨架材料選自親水性凝膠材料和多糖類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致孔劑0.1~8%,所述致孔劑選自碳酸鹽類、殼聚糖和卡拉膠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所述交聯溶液為0.05mol/L~5mol/L的二價陽離子酸溶液,所述二價陽離子酸溶液的pH值為0.5~1.5。本發明的微球可在病患處持續釋放藥物,使藥物的吸收時間延長,吸收量增大減少副作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藥物制劑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中藥胃滯留微球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胃滯留釋藥系統是在傳統緩控釋給藥系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類新型釋藥系統。該制劑可在胃腸道的特定部位釋放給藥,并將藥物長時間地滯留在胃內,通過定位釋藥以達到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目的。對于大多數口服緩控釋制劑給藥系統來說,雖然能夠很好地控制藥物的釋放,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卻不高,這是由于這些制劑在胃腸道內滯留的時間較短,藥物未被釋放就已通過吸收部位或最佳治療部位。因此,將藥物制成胃內滯留制劑對于治療胃部疾病的意義巨大。胃內滯留制劑在提高藥物療效以及降低藥物毒性方面的優勢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劑型優勢在于:促進弱酸性藥物以及在十二指腸段有吸收窗的藥物的吸收;使腸道環境中不穩定的藥物在胃部得到較好的吸收;使藥物在胃或十二指腸部位發揮局部治療效果;通過胃部滯留來延長制劑在消化道停留時間,使在胃腸道各段吸收良好的藥物得到更充分的吸收。目前,固體制劑實現胃滯留的途徑包括:①胃內漂浮滯留;②胃壁黏附滯留;③磁導向定位技術;④膨脹滯留。
自乳化釋藥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劑和(或)輔助乳化劑形成的均一透明的含有藥物的溶液,在胃腸道內或環境溫度及溫和攪拌的情況下,就能自發乳化成乳劑。由于SEDDS形成的乳劑有較大的油/水界面,對那些因溶解度較小而影響吸收的藥物,可提高藥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藥鴉膽子為苦木科植物鴉膽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實,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主產于廣東、廣西省,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大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截虐、止痢、殺蟲的功效。鴉膽子油為鴉膽子的灰褐色長圓形或卵形果實中提取到的脂肪油,具有抑殺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消化道潰瘍及消化道系統腫瘤。目前,鴉膽子油治療癌癥及消化道潰瘍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廣泛關注,已上市的劑型主要有鴉膽子油口服乳劑,注射乳劑,軟膠囊等。但近年來,隨著鴉膽子油傳統制劑的廣泛使用,原有劑型不良反應的報道也隨之增加,例如惡心嘔吐,咳嗽,肝損傷,雙腎刺痛,嚴重腹瀉等。除此之外,鴉膽子油系中藥提取油,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較低,很難在胃腸道內長時間滯留,藥效較低。研發一種既能提高其局部治療能力又能降低其毒副反應的胃內滯留制劑具有極大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多途徑、高吸收的鴉膽子油漂浮型胃滯留微球及其制備方法。
具體地說,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種鴉膽子油漂浮型胃滯留微球,所述微球由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與交聯溶液反應制得,以所述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為100mL計,所述鴉膽子油水分散體溶液包含下列質量體積比成分:
鴉膽子油2%~20%;
緩釋骨架材料1%~10%,所述緩釋骨架材料選自親水性凝膠材料和多糖類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致孔劑0.1~8%,所述致孔劑選自碳酸鹽類、殼聚糖和卡拉膠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所述交聯溶液為0.05mol/L~5mol/L的二價陽離子酸溶液,所述二價陽離子酸溶液的pH值為0.5~1.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中醫藥大學,未經上海中醫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6246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