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龍蝦茭白混合養殖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559704.2 | 申請日: | 2014-10-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109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1-06 |
| 發明(設計)人: | 朱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潁上縣永祥旱糧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6200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龍蝦 茭白 混合 養殖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養殖技術,具體涉及一種龍蝦茭白混合養殖技術。
背景技術
龍蝦屬于蟲殼類動物,與蟹相似,有一對特別發達的鰲,有掘洞穴居的習慣,一般在水邊近岸掘穴,龍蝦喜陰怕光,光線陰暗或黑暗時爬出洞穴,光線強時,則沉入水底或躲在洞穴中,淡水龍蝦,學名克氏螯蝦,又稱龍蝦、大龍蝦、大紅蝦。該蝦原產于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日本傳入我國,現已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該蝦屬溫熱帶淡水蝦類,適應力強,繁殖率高,食性雜,生長快,抗病,耐高溫,耐低氧,離水數小時也不會死亡。淡水龍蝦廣泛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水溝及稻田等水域,底棲生物、浮游生物及各種水草均是適口餌料,在這些水域中生長良好。幼蝦生活在淺水區或池邊,喜穴居,有時躲藏在石礫水草的隱蔽處,通常蝦穴挖在大水面周岸粘土較多沼澤地蘆草叢生的灘岸地帶,蝦穴一般圓形,向下傾斜,深達30厘米左右,且曲折方向不一。淡水龍蝦棲息地點常有季節性移動現象,春天水溫上升,蝦多在淺水處活動;盛夏不溫較高時就向深水處移動;冬季在洞越冬。淡水龍蝦蛻皮、生長和繁殖也在洞穴中進行,以防被傷害,并且該蝦喜陰怕光,光線微弱或黑暗時爬出洞穴。雨水季節,淡水龍蝦也經常會爬上陸地活動。該蝦并具有較強的耐饑餓能力,一般能耐餓3~5天;秋冬季節一般20~30天不進食也不會餓死。攝食的最適溫度為25~30℃;水溫低于15℃以下活動減弱;水溫低于10℃或超過35℃攝食明顯減少;水溫在8℃以下時,進入越冬期,停止攝食。淡水龍蝦雄蝦的壽命一般為20個月,雌蝦的壽命為24個月。龍蝦肉味細嫩,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而脂肪含量較低,并含較多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可食部分較高。深受國內消費者喜愛,出口量也日漸增加,銷售和收購價格不斷上升,養殖前景和效益均看好。
夏季是人們吃食龍蝦的高峰,市場上的龍蝦一般是通過人工養殖或在天然河溝中捕獲的,現有技術中人工養殖一般力求低成本高產量,不注重龍蝦的產量,養殖出的龍蝦頭部大,可食用的尾部小,營養價值低,而天然捕獲的龍蝦一般都生長在較臟的水域,身體上還有較多的細菌病蟲,也不宜食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市場上養殖龍蝦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龍蝦品質,保證龍蝦體內無菌害的龍蝦養殖方法。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龍蝦茭白混合養殖技術:其包括以下步驟:
1、池塘的建設
選取水源充足、無污染、排污方便、保水力強、耕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池塘,沿埂內四周開挖深1米的蝦坑,蝦坑的四周適當放坡,每個蝦坑的底面積在100㎡—150㎡之間,在蝦坑的四周和底部鋪上一層玻璃絲纖維網后撒布碎石,蝦坑四周碎石厚度為20cm,蝦坑底部的碎石厚度為10cm,在蝦坑底部的碎石層上再攤鋪一層厚度為20cm的土壤,在蝦坑的底部按相等的間隔插入直徑為5cm—8cm的竹竿,竹竿的長度為120cm,竹竿插入蝦坑底部的深度為40cm,竹竿之間的橫向間距為30—40cm,竹竿的豎向間距為30—40cm;
2、在蝦坑的四周人工種植水草,在蝦坑的底部人工種植茭白,茭白種植結束后施撒經發酵過后的有機肥料,每667㎡施撒400公斤的有機肥料,向蝦坑的水面上投放水葫蘆幼苗;
3、種植水葫蘆幼苗后的第20天,對蝦坑內的水進行更換,更換率在90%以上,蝦坑內的水更換完成后向蝦坑內放養淡水小龍蝦,每667㎡可放養2—3cm的幼蝦0.5—1萬尾,放養前需要對小龍蝦浸泡在鹽水內進行消毒,鹽水濃度為3%-5%,浸泡時間為5分鐘,同時,每667㎡的蝦坑內投放20—30kg的螺螄;
4、放養后每天早上8:00—9:00和傍晚18:00—19:00各投喂一次,早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0%,傍晚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
5、投喂飼料的配方為:每份飼料中含魚粉30份,肉骨粉1份,血粉2份,小麥粉10份,草粉2份,藻粉1份,葵花仁餅40份,酵母7份,植物油6份,賴氨酸0.03份;
6、小龍蝦放養后每天清晨進行小換水,換水量在20%—30%,每月進行一次大換水,換水量在80%—90%,大換水結束后需要向水中供氧6—8小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潁上縣永祥旱糧研究所,未經潁上縣永祥旱糧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5970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