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聚丙烯組合物和聚丙烯材料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513443.0 | 申請日: | 2014-09-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4043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17 |
| 發明(設計)人: | 劉宣伯;郭梅芳;邵靜波;蔡小光;李娟;黃紅紅;施紅偉;任敏巧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8L23/12 | 分類號: | C08L23/12;C08L23/14;C08L23/16;C08L2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聚丙烯 組合 材料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聚丙烯組合物和聚丙烯材料。所述聚丙烯組合物含有抗沖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所述抗沖聚丙烯含有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彈性體,以所述聚丙烯組合物的總重量為基準,所述抗沖聚丙烯的含量為50?75重量%,所述均聚聚乙烯的含量為25?50重量%,且所述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載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數為5?7g/10min。由本發明提供的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具有優異的抗應力發白性能以及較高的斷裂伸長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聚丙烯組合物以及一種聚丙烯材料。
背景技術
目前,等規聚丙烯樹脂(iPP)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零部件、電子器件、醫藥、半導體部件、家用器皿、紡織等領域。然而,等規聚丙烯樹脂的沖擊強度(尤其是低溫沖擊強度)較低,從而使得其應用受到了較大限制。迄今為止,增加等規聚丙烯低溫韌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引入彈性體、橡膠等材料,這些材料能夠與聚丙烯形成多相材料,從而顯著提高聚丙烯的沖擊強度。然而,與此同時,彈性體、橡膠等材料的引入使得聚丙烯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產生應力發白,影響制品外觀。對于聚丙烯/橡膠多相體系而言,控制好抗應力發白性能尤為重要。
例如,CN101180357A公開了一種聚丙烯組合物,該聚丙烯組合物含有65-77重量%的結晶聚丙烯、8重量%至小于13重量%的乙烯和丙烯的彈性體共聚物以及10-23重量%的聚乙烯。盡管由該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一定的抗應力發白性能(抗應力發白值對應于從76cm高度落錘沖擊造成的發白區的直徑至多為1.7cm,并且從20cm高度落錘沖擊造成的發白區的直徑至多為1.2cm),但是效果仍然不夠優異,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并且其斷裂伸長率較低。
又如,CN101058655A公開了一種耐應力發白及應力開裂填充改性聚丙烯組合物,其由57-75份聚丙烯樹脂、5-10份增韌劑、15-25份填充改性劑、5-8份聚乙烯、0.2-1.0份熱穩定劑、0.1-1.0份光穩定劑和0.1-10份加工助劑組成,且所述增韌劑為聚烯烴彈性體,所述填充改性劑為滑石粉和碳酸鈣的復配體系。然而,由該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應力發白性能仍然不夠優異,并且其斷裂伸長率也較低。
因此,急需開發一種兼具有優異的抗應力發白性能和較高的斷裂伸長率的聚丙烯材料以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由現有的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應力發白性能較差且斷裂伸長率較低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的聚丙烯組合物以及由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聚丙烯組合物,其中,所述聚丙烯組合物含有抗沖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所述抗沖聚丙烯含有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彈性體,以所述聚丙烯組合物的總重量為基準,所述抗沖聚丙烯的含量為50-75重量%,所述均聚聚乙烯的含量為25-50重量%,且所述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載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數為5-7g/10min。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聚丙烯材料,所述聚丙烯材料由上述聚丙烯組合物熔融共混并成型得到。
本發明的發明人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在聚丙烯組合物中,將抗沖聚丙烯的含量控制在50-75重量%,并將均聚聚乙烯的含量控制在25-50重量%,同時將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載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數控制在5-7g/10min,能夠顯著改性由所述聚丙烯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應力發白性能并提高其斷裂伸長率。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將上述特定的抗沖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按照特定的含量配合使用,能夠形成明顯的取向結構,這種結構對抗應力發白性能的改善以及斷裂伸長率的提高非常有利。
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51344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閉孔發泡無鹵阻燃PP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高強度離合器拔桿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