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499784.7 | 申請日: | 2014-09-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1416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5-07 |
| 發明(設計)人: | 李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9/78 | 分類號: | H01L29/78;H01L21/336;H01L29/423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張海強 |
| 地址: | 20120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摻雜區 襯底 柵極結構 交疊 半導體技術領域 淺溝槽隔離 導電類型 凹陷 制造 | ||
1.一種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襯底,所述襯底中具有相鄰的第一摻雜區和第二摻雜區,所述第一摻雜區和所述第二摻雜區具有不同的導電類型;所述第二摻雜區中具有淺溝槽隔離STI區;
位于襯底上的柵極結構;
其中,所述襯底上形成有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所述第一鰭片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區的一部分和第二摻雜區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鰭片結構包括第二摻雜區的一部分,所述STI區位于所述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之間的第二摻雜區中;
所述柵極結構橫跨于所述第一鰭片結構上,且與所述第一鰭片結構的第二摻雜區不交疊,或者交疊小于50n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還包括:在第一鰭片結構中形成的源區;以及在第二鰭片結構中形成的漏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還包括:
在第一摻雜區中形成的源區;
在第二摻雜區中形成的漏區;
所述STI區位于柵極結構與所述漏區之間的第二摻雜區中。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還包括:
位于所述漏區與所述柵極結構之間的偽柵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偽柵結構中的至少一個與所述漏區交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還包括:
與所述源區交疊的偽柵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偽柵結構包括偽柵;或者包括偽柵和偽柵氧化層。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偽柵結構的長度為0.010~0.1um,所述偽柵結構的密度為5~30%。
9.一種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襯底結構,所述襯底結構包括襯底,所述襯底中形成有相鄰的第一摻雜區和第二摻雜區,所述第一摻雜區和所述第二摻雜區具有不同的導電類型;其中,所述第二摻雜區中形成有STI區;
在所述第一摻雜區上形成柵極結構,所述柵極結構與所述第二摻雜區基本不交疊;
其中,所述襯底上形成有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所述第一鰭片結構包括第一摻雜區的一部分和第二摻雜區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鰭片結構包括第二摻雜區的一部分,所述STI區位于第一鰭片結構和第二鰭片結構之間的第二摻雜區中;
所述在所述第一摻雜區上形成柵極結構,所述柵極結構與所述第二摻雜區基本不交疊包括:
形成橫跨在所述第一鰭片結構上的所述柵極結構,所述柵極結構與所述第一鰭片結構的第二摻雜區不交疊,或交疊小于50nm。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
對柵極結構兩側的第一摻雜區和第二摻雜區進行刻蝕,形成凹陷;
在所述凹陷中外延生長半導體材料,分別形成源區和漏區。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柵極結構包括:
在除了STI區之外的所述襯底結構上形成氧化層;
在形成所述氧化層后的襯底結構上形成柵極材料;
圖案化所述柵極材料和所述氧化層,形成所述柵極結構。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柵極結構時還在第二鰭片結構和柵極結構之間形成偽柵結構。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偽柵結構中的至少一個與第二鰭片結構交疊。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柵極結構時還形成橫跨第二鰭片結構的偽柵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經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99784.7/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生成作業告警的方法和系統
- 下一篇:一種基于隊列的任務流量監控方法及系統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