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適用于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477687.8 | 申請日: | 2014-09-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010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21 |
| 發明(設計)人: | 甄巖;王海軍;劉柱;王奔;宋文峰;吳江寧;潘學萍;欒敬釗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南瑞集團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大連供電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7/15 | 分類號: | H04B7/15;H04W16/2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楊曉玲 |
| 地址: | 21000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適用于 電力 應急 通信 系統 雙向 中繼 傳輸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傳輸方法,尤其涉及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
背景技術
電網是國家重要基礎設施,電網的安全運行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突如其來的大型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面前,常規的通信手段往往無法滿足通信需求。構建電力應急通信系統,可在電力系統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突發事件而導致電力通信中斷或需要臨時快速通信時提供及時有效的通信保障。
現有的電力應急通信系統主要是衛星通信設備,以及基于公網(例如2/3/4G)等遠程通信方式。惡劣的天氣容易引發電網事故,而此時衛星通信方式也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無法在特殊時期提供可靠的應急通信。同時衛星通信存在帶寬低功耗大等缺點,在傳輸高質量視頻方面有著先天的缺陷。諸如TD-LTE等4G公網雖然能夠在大范圍內提供高帶寬和較為穩定的通信,但在一些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仍然不能提供充分的覆蓋。
在應急通信車上配置無線基站的電力應急通信系統是一種在特殊情況下能夠提供有效通信保障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應急通信車的體積以及高度限制,往往很難提供有效的覆蓋范圍。增加無線中繼節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覆蓋范圍,然而同時也降低了系統的吞吐率。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在不降低系統吞吐率的條件下增加覆蓋范圍,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用于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能夠實現通過一個或多個中繼,實現基站和移動端的雙向通信,增加應急通信系統的覆蓋范圍。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述電力應急通信系統包括一個無線基站,一個或一個以上無線中繼節點,和一個或一個以上多個移動終端,所提供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無線基站和一個或以上移動終端同時發送信號,而一個或以上無線中繼節點接收來自于無線基站和移動終端疊加的信號;
步驟二、無線中繼節點發送信號,而無線基站和移動終端均接收來自于無線中繼節點發送的信號;
步驟三、無線基站從其接收信號中提取出移動終端的發送信號,移動終端從其接收信號中提取出無線基站的發送信號,以此實現雙向通信。
步驟二中各無線中繼節點的發送信號為步驟一中各中繼節點的接收信號的直接放大。
信號傳輸在一個移動終端和無線基站之間進行,且步驟二中的各無線中繼節點的第k個時刻的發送信號為
其中,表示各中繼節點對步驟一無線基站的發送信號的判決,表示各中繼節點對步驟一移動終端的發送信號的判決,α為大于0小于1的加權系數。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能夠實現通過一個或多個中繼,實現基站和移動端的雙向通信,增加應急通信系統的覆蓋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述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提供的雙向多中繼傳輸方法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對技術方案的實施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是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示意圖,所述電力應急通信系統由三個模塊組成:無線基站、移動終端和無線中繼點。電力應急通信的目的是移動終端需要同無線基站進行雙向信息傳輸。當無線基站與移動終端的距離較遠,兩者之間無法直接有效的完成信息傳輸。此時,無線中繼點可以協助兩者完成信號傳輸。
無線中繼點可以為僅包括功率放大功能的射頻收發單元。此時,無線基站與移動終端之間的信息傳輸可以依次由以下過程完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南瑞集團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大連供電公司,未經南京南瑞集團公司;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大連供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7768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