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智能電子線圈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467794.2 | 申請日: | 2014-09-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833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03 |
| 發明(設計)人: | 許志紅;莊杰榕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F7/18 | 分類號: | H01F7/1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智能 電子 線圈 | ||
1.一種新型智能電子線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微功耗處理器(M)、一全橋整流電路(1)、一激磁線圈(C)、第一開關管(K1)和一續流退磁回路(2);所述微功耗處理器(M)的第一輸入端與電壓采樣電路(A)的輸出端相連,所述電壓采樣電路(A)用于采樣輸入電壓瞬時值以保證所述激磁線圈(C)可靠啟動、在分斷過程提供計算輸入電壓平均值所需的采樣電壓保證所述激磁線圈(C)可靠分斷;所述電壓采樣電路(A)的輸入端與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的第一輸出端相連;所述微功耗處理器(M)的第二輸入端與電流采樣電路(I)的輸出端相連;所述電流采樣電路(I)的參考端與自供電電路(E)的參考端相連并接地,且該接地端為第一接地端;所述自供電電路(E)的輸入端與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的第二輸出端相連;所述自供電電路(E)的第一輸出端與微功耗處理器(M)的第四輸入端相連;所述全橋整流電路(D)的參考端接地端接入地端(O),且該接地端為第二接地端;所述微功耗處理器(M)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一驅動電路(T1)的第一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一驅動電路(T1)的第二輸入端與所述自供電電路(E)的第二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驅動電路(T1)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開關管(K1)的第一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一驅動電路(T1)用于驅動所述第一開關管(K1),且所述第一開關管(K1)為主控開關管,用于控制所述激磁線圈(C)的正向激磁;所述第一開關管(K1)的輸出端與所述電流采樣電路(I)的輸入端相連;所述微功耗處理器(M)的第二輸出端與第二驅動電路(T2)的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驅動電路(T2)的輸出端與所述續流退磁回路(2)的第一輸入端相連;所述續流退磁回路(2)的輸出端與所述激磁線圈(C)的一端相連,并接入全橋整流電路(1)的第二輸出端;所述激磁線圈(C)的另一端與所述續流退磁回路(2)的第二輸入端相連,并接入所述第一開關管(K1)的第二輸入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智能電子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包括輸入電源(P)、第一電容(C1)、共模扼流圈(G)、整流橋(D)、阻斷二極管(Q)和第三電容(C3);所述輸入電源(P)為直流電源或交流電源;所述輸入電源(P)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電容(C1)的兩個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一電容(C1)用于濾除電網進線端的串模干擾;所述第一電容(C1)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所述共模扼流圈(G)的兩個輸入端相連,所述共模扼流圈(G)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整流橋(D)的兩個交流輸入端相連,所述共模扼流圈(G)用于抑制電網中的共模干擾和阻斷高頻傳導干擾;所述整流橋(D)的第一直流輸出端作為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的第一輸出端;所述整流橋(D)的第二直流輸出端與阻斷二極管(Q)的一端相連,所述阻斷二極管(Q)用于截斷整流半波和濾波直流,提供半波電壓采樣點;所述阻斷二極管(Q)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電容(C3)的一端相連,并作為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的第二輸出端,所述第三電容(C3)用于抑制差模干擾;所述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與所述整流橋(D)的參考端相連,并作為所述全橋整流電路(1)的參考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智能電子線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第二電容(C2),且所述第二電容(C2)為極小容量的電容;所述第二電容(C2)的一端與所述阻斷二極管(Q)的另一端相連;所述第二電容(C2)的另一端與所述整流橋(D)的參考端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州大學;,未經福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6779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高壓發生器變壓油箱
- 下一篇:線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