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光特征的南疆棉區細絨棉的高產塑型栽培種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467108.1 | 申請日: | 2014-09-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216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24 |
| 發明(設計)人: | 李雪源;王俊鐸;周繼文;袁勁松;梁亞軍;龔照龍;鄭巨云;艾先濤;孫國清;蔣國輝;吐爾遜江;莫明;多力坤;郭江平;王京梁;李瑜;彭延;張進;楊志輝;侯小龍;陳香蘭;周麗蓉;李月珍;侯殿亮;吾甫爾;吳久赟;楊偉;張朝暉;張黎;馬玄;帕孜來木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A01G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830091 新疆維***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特征 南疆 棉區 細絨棉 高產 栽培 種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基于光特征的南疆棉區細絨棉的高產塑型栽培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新疆棉區熱量條件不足,早中熟棉區的葉塔亞區和塔哈亞區,除少數縣團外,≥10℃積溫可達4100~4300℃和3800℃~4200℃,僅相當于黃河流域北界的京津唐棉區(≥10℃積溫4000~4100℃),但遠不如黃河流域棉區,且無霜期也較短。但光照條件則優于黃河流域棉區。針對新疆棉花生態條件栽培技術研究始于50年代,大田生產己開始運用看外部形態及長相管理的技術。六十年代圍繞冠層結構和光能分布及光能利用率的關系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并提出了“理想株型”的概念。七十年代就合理的群體動態指標及促控管理指標的研究和利用取得了較大進展。八十年代初提出葉齡指數促控法等,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棉花群體冠層結構的“矮、密、早、膜”技術。隨著地膜覆蓋技術的應用,棉花種植密度一直在增加。
“矮、密、早、膜”栽培棉花增產的機理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疆棉花栽培以“小個體,大群體”為主,依靠群體優勢獲得高產,但較大的棉株群體,為根冠關系協調帶來了困難;
二是花鈴期是棉株由營養生長逐漸轉入生殖生長階段,這個時期的氣候條件優劣,栽培技術措施好壞,直接影響棉花產量和纖維品質;
三是隨著新疆棉花超高密度栽培以來棉花群體過大,個體發育受限制,弱株率高等問題,嚴重影響棉花產量水平的均衡提高;
四是新疆“矮、密、早、膜”栽培模式是因熱量資源授限制,春溫不穩定,秋溫下降快,生長期偏短等弊端,結合選用早熟品種,依靠覆膜適期早播,苗期促早發,中期早打頂,后期打催熟劑來促早熟的技術。說明以熱資源為主的模式雖然發揮了熱資源的作用,但是新疆特有光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反而影響棉花的光能利用效率。因此,如何獲得一種能夠有效促進南疆棉區細絨棉產量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光特征的南疆棉區細絨棉的高產塑型栽培種植方法。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擬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另一方面還涉及一種基于光特征的南疆棉區細絨棉的高產塑型栽培種植方法,通過塑型,改善光的分布,增強棉田透光系數,降低消光系數,使中下層光的分布強度達到棉花光補償點,最終達到產量的提高,相比于現有技術(南疆棉區基施不同鉀肥量對中長絨棉早衰研究,《棉花科學》2014年第2期種通過調節施肥)的方法,畝產細絨棉提高15%以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品種選用:生育期135-145天的品種,鈴重5.0-6.5克,衣分40-43%,籽指10-12克,兼抗枯黃萎??;
(2)土壤準備:土壤達到“碎、平、墑”基本要求,即土壤細碎,無直徑2cm以上的土塊,質地疏松;棉田平整、邊角整齊,坡度小于0.3%,;土壤持水量以60-80%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0.5-1.5%左右,土壤速效氮63-65ppm,速效磷(P2O5)34-39ppm,速效鉀(K2O)150-200ppm,總鹽量<0.3%,具備排管設施。堿解氮≥7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鉀≥180mg/kg;
(3)南疆4月10-20日,氣溫連續5天穩定回升到14℃以上,膜下5cm地溫穩定達到13℃時即可播種;
(4)播種:播種量為精量1.8-2.0公斤/畝、半精量2.5-3.0公斤/畝;空穴率:<3-5%;播深:2-3cm,深淺一致,覆土厚度1-2cm,播行筆直;
(5)種植配置,機采帶狀種植:一膜6行,66+10cm寬窄行配置,1.0-1.8萬株/畝,株距11-13cm;
(6)播后管理:播后7~10天開始觀察出苗,查苗、放苗、對缺苗斷壟及時補種;播后氣溫持續偏低情況下,采取勤中耕辦法,提高地溫,中耕深度10厘米左右為宜;播種后遇雨土壤板結或有雜草時,應及時破除板結、除草;播后在地膜上每隔5-10m壓土防揭膜;
(7)出苗:4月下旬至4月底出苗,子葉展平后子葉節高<5cm、子葉節高相對一致、次生根早發,去除高腳苗(子葉節>7cm)、多頭棉、公棉花;
(8)出苗后化控:子葉展平后,畝噴施0.7-1.0克縮節胺,兌水15-20公斤。
(9)出苗后防病蟲:用生物藥劑同時防治棉薊馬、地老虎、苗病,防止多頭棉、破葉棉、公棉花和死苗產生;
(10)苗期:化控:采取2-3次化控(化控:等化學生長調節劑對棉花進行促和控的措施),根據葉齡進行化控,在葉齡1、5時進行調控,正常棉田采取每畝1.0g赤霉素或縮節胺進行化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未經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6710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豇豆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 下一篇:一種新型種植大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