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及其生產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422201.0 | 申請日: | 2014-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62465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3-02 |
| 發明(設計)人: | 金鐘學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靈丹鴻運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1 | 分類號: | A61K36/81;A61P1/14;A61P25/00;A23F3/3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50000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褚實子 補腎 清肝茶 及其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代替品及其生產方法,特別是為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腎陰虛,俗稱腎水不足,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導致的,用現代醫學定義來說,就是供給中樞神經、泌尿生殖系統的營養物質不足。腎陰虛在臨床上多表現為:臨床表現:腰膝酸軟、兩腿無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陽強易舉或陽痿、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少年白發、夢囈磨牙,尿頻,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肝陰虛,指肝臟陰液虧虛的證候。多由氣郁化火,肝病及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所致。癥見眩暈耳鳴,脅痛目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動,經閉經少等。
肝陰虛和腎陰虛合并成為肝腎陰虛,肝陰虛主要是由于腎陰虛、腎氣不足導致的肝陰虛。肝腎陰虛的癥狀表現主要為:頭暈目眩、目干、容易疲勞、肢體麻木、口燥咽干、失眠多夢、脅隱痛,遺精、腰膝酸痛、耳鳴、不孕、舌紅、少苔、女子月經量少等。
目前市場上補腎清肝的藥物有很多,但是大多數藥物中都含有毒素或是隱含著副作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因此,市場上急需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及其生產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及其生產方法。
所述的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是按下列重量份范圍配比的原料制成的:楮實子20~35份、羅漢松5~15份、東風桔5~15份、紅菱根5~15份、萊菔英5~15份、木棉根5~15份、燈籠草5~15份、苦木5~15份、升麻5~15份、老君須5~15份、洋金花5~15份。
本發明的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其生產方法的主要工藝流程為:
a、按照配方備料,將楮實子、羅漢松、東風桔、紅菱根、萊菔英、木棉根、燈籠草、苦木、升麻、老君須、洋金花等原料分別用流水反復沖洗干凈;
b、將洗凈的原料置于烘干機內,溫度控制在85~95℃,時間為30~45分鐘,通過高溫與紫外照射的方法對原料進行烘干滅菌;
c、對于烘干后的各種原料,按照楮實子20~35份、羅漢松5~15份、東風桔5~15份、紅菱根5~15份、萊菔英5~15份、木棉根5~15份、燈籠草5~15份、苦木5~15份、升麻5~15份、老君須5~15份、洋金花5~15份的配比,選取所需烘干后各種原料;
d、將選取的烘干后的原料磨碎過30目備用,將磨碎后的各種原料混合在一起放入炒鍋中,在60~85℃下混炒5~15分鐘;
e、將混炒后的原料用水浸泡90~120分鐘,再加水,將藥鍋放在火上用武火迅速煮沸,改文火維持35~55分鐘,提取第一次過濾液,二煎加水用文火再煎30分鐘,提取第二次過濾液,三煎加水先用文火維持20分鐘,改用中火煎10分鐘,提取第三次過濾液;
f、將第一次過濾液、第二次過濾液、第三次過濾液混合在一起,再將混合后的過濾液放入真空濃縮罐進行濃縮,濃縮至密度為1.20~1.35左右,采用噴霧干燥的方法對濃縮液進行干燥,獲得混合粉末;
g、將混合粉末裝袋,每袋15g,然后采用輻射消毒,制得成品,得到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
作為優選的,制備本發明各種原料的最佳配比為:楮實子22份、羅漢松8份、東風桔8份、紅菱根8份、萊菔英8份、木棉根6份、燈籠草6份、苦木6份、升麻6份、老君須6份、洋金花6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一種褚實子補腎清肝茶,配伍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放心飲用。
本發明的藥物以祖傳秘方為基礎,精選楮實子、羅漢松、東風桔、紅菱根、萊菔英、木棉根、燈籠草、苦木、升麻、老君須、洋金花等原料進行組合,使得各種藥物的藥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達到效果,長期使用具有補腎益肝、清除肝火、補中益氣的功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靈丹鴻運茶品有限公司,未經哈爾濱靈丹鴻運茶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2220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