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認知無線電網絡性能最優檢測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408312.6 | 申請日: | 2014-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02757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7 |
| 發明(設計)人: | 邵玉斌;楊世康;杜慶治;龍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明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24/02 | 分類號: | H04W24/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認知 無線電 網絡 性能 最優 檢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認知無線電網絡性能最優檢測方法,屬于認知無線電通信系統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業務的迅猛發展,對頻譜的需要持續增長以及優質頻譜資源分配殆盡,然而授權頻譜的利用率并不高。導致這一矛盾的原因,是由于傳統的信道分配采用固定分配方式,通常會出現信道資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費的情況,這與當前日益增長的頻譜資源需求矛盾。因此,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提出認知無線電(Cognitive Radio,CR)技術,它通過感知頻域、時域和空域等頻譜環境,自動搜尋并利用己授權頻段的空閑頻譜,實現不可再生頻譜資源的再利用,允許次級用戶(Secondary User,SU)在不干擾主用戶(Primary User,PU)正常通信的條件下二次利用PU的頻譜資源, 它能動態地使用頻譜,大幅度地提高了頻譜利用率。而擇機頻譜接入是認知無線電的關鍵技術之一,擇機頻譜接入允許次級用戶使用主用戶暫時未使用的頻譜,一旦主用戶需要時再歸還給主用戶使用。這種擇機接入的方式給接入算法和協議的設計帶來了新的挑戰,特別是在分布式網絡中,沒有基站或中心控制節點,這時次級用戶如何選擇信道,以減少次級用戶之間的沖突,避免對主用戶的干擾是擇機頻譜接入算法必須解決的問題。針對分布式網絡中,次級用戶由于硬件條件的限制,無法獲知全部信道的可用狀態,只能選擇其中幾條進行檢測、接入。
目前,雖然國內外研究者對認知無線電頻譜分配做了許多研究,提出了一些認知無線電頻譜分配的數學模型,并在這數學模型的基礎上研究了相關的具體算法,但這些研究主要針對集中式網絡結構,對于分布式網絡結構頻譜分配算法研究較少。另外,對于集中式網絡結構,以前的研究主要考慮系統整體性能的提高,對于認知用戶服務質量的需求差異和公平性問題考慮有所欠缺。目前的頻譜資源大多數采用固定分配方式,授權頻段的信道資源豐富,但大多利用率極低。這種矛盾嚴重制約著無線通信業務的發展。認知無線電技術有效地緩和了這一矛盾。認知無線電網絡能夠智能持感知無線頻譜環境,自動搜尋閑置頻譜,并采用學習和決策算法自適應地改變通信系統的協調模型,為提高頻譜利用率開辟了嶄新的途徑。本發明方法采用分布式自主決策方法,來優選最佳的協調規則模型,能高效的利用閑散的頻譜資源,減少了頻譜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認知無線電網絡性能最優檢測方法,以用于解決當前存在的頻譜資源固定分配、單一檢測以及復雜的集中式分配結構等帶來頻譜利用率低下、可用頻譜帶資源浪費等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認知無線電網絡性能最優檢測方法,首先根據n個主用戶隨機占用信道的情況構建信道分配序列;然后計算次級用戶占用信道的概率序列;接著計算次級用戶占用信道時貢獻的吞吐量序列;再根據不同的次級用戶個數,形成不同的信道分配序列,分別計算網絡吞吐量總和;最后通過對不同的次級用戶個數獲得的網絡吞吐量總和進行對比,選取最優次級用戶個數。
所述認知無線電網絡性能最優檢測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Step1、構建信道分配序列
根據n個主用戶隨機占用信道的情況構建信道分配序列M=[M1,M2,…Mn]:
如果次級用戶占用了信道,則對應信道分配序列中的元素為1;
如果主用戶占用了信道,則對應信道分配序列中的元素為0;
如果多個次級同時檢測到信道空閑且主用戶未占用該信道,則對應信道分配序列中的元素為0;
Step2、次級用戶占用信道的概率序列
在一個周期內,通過次級用戶檢測信道分配序列:
Step2.1、當次級用戶檢測信道分配序列中第n個元素時,則停止檢測,并根據計算次級用戶在第i次檢測時能占用第i個信道的概率;根據次級用戶檢測信道分配序列時計算得到的占用某信道的概率,得到占用信道的概率序列P=[P1,P2,…Pn],i=1,2,…n,C為常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明理工大學,未經昆明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083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