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降胃火的藥茶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406362.0 | 申請日: | 2014-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893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10 |
| 發明(設計)人: | 潘昌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貴州黃平靚鷗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905 | 分類號: | A61K36/8905;A61P1/00;A61P1/02;A61P1/10;A23F3/34;A61K33/06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工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52106 | 代理人: | 王蕊 |
| 地址: | 556100 貴州省黔東***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降胃火 藥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也涉及飲料,具體而言涉及藥茶。
背景技術
???胃火是中醫學名詞,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變。胃火熾盛,可延足陽明胃經上炎,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饑、便秘等。證名。胃火熾盛之證。證見煩熱、口渴、牙疼、牙齦腫爛、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
近年來,中草藥材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在中國專利申請中能夠體現出來,增長速度非常快,很多病癥的治療均能找到相關的專利申請件。降胃火的專利如:103272168A號《一種調理胃火旺的中藥》,而很多降胃火的方案是側重于治療胃火旺而引起的牙齦腫痛等問題,采用的也多是瀉火排毒的方式。現有的方案對于降胃火有一定的療效,但多是采用藥劑以及牙膏等方式,至于藥茶還較少,故在這一方面仍留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降胃火的藥茶,使胃火旺盛的患者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喝茶過程中治療疾病,從而達到治愈的效果。
發明人提供的降胃火的藥茶原料藥材組分及其質量配比如下:
蒼術30g,厚樸30g,陳皮10g,甘草10g,枳殼30g,香附30g,川棟子30g,元胡20g,大腹皮30g,榔片30g,神曲30g,山楂30g,三顆針30g,石膏50g,梔子15g,蒲公英30g。
上述藥茶制備方法是將所述原料藥材通過精選、干燥、粉碎,之后按照配方質量比例混合均勻,得到的混合粉采用常規的袋泡茶生產工藝,裝袋制成的袋泡藥茶,每包裝有干燥的混合藥茶粉15g。
本發明的藥茶服用方法是開水沖泡10分鐘后作為茶水飲用,每次1袋,用300~350mL開水泡汁服用。
上述原料藥材中,蒼術為菊科植物南蒼術(Atractylodes?lancea)或北蒼術(Atractylodes?chinensis)的根莖,味辛苦、性溫,能健脾、燥濕、解郁、辟穢(見《中藥大辭典》1066頁);厚樸為木蘭科植物厚樸?(Magnolia?officinalis)的樹皮或根皮,味辛苦,性溫,能溫中,下氣,燥濕,消痰(見《中藥大辭典》1628頁);陳皮,即橘皮,為蕓香科植物福橘(Citrus?tangerina)的果皮,味辛苦、性溫,能理氣、調中、燥濕、化痰(見《中藥大辭典》2637頁);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的根及根狀莖,味甘,性平,有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見《中藥大辭典》P567);枳殼,為蕓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rifoliata)將近成熟的果實,性涼,味苦辛,能破氣,消積(見《中藥大辭典》1507頁);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的根莖,味辛微苦甘、性平,能理氣解郁,止痛調經(見《中藥大辭典》1672頁);川棟子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的果實,味苦,性寒,有毒,能除濕熱,清肝火,止痛(見《中藥大辭典》232頁);元胡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W.?T.?Wang)?的干燥塊莖,?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有活血散瘀,利氣止痛的功能,用于胸肋、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撲腫痛(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130頁);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catechu)的果皮,味辛,性微溫,能下氣寬中,行水(見《中藥材大辭典》135頁);榔片,又名檳榔,為棕櫚科檳榔樹植物檳榔(Areca?catechu?L.)的種子。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有驅蟲消積,下氣行水,截虐的功效。(見《中藥大辭典》3565頁);神曲,Massa?Medicata?Fermentata,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面粉或麩皮混合后,經發酵制成的曲劑。味甘、辛、溫,歸脾、胃經;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見《中藥大辭典》2442頁);山楂為薔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的果實,味酸甘、性微溫,能消積食、散瘀血(見《中藥大辭典》170頁);三顆針,為小檗科小檗屬植物細葉小檗(Berberis?pliretii?Schneid.)、刺黑珠等多種植物的根、莖及樹皮;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見《中藥大辭典》89頁);石膏(生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Cypsum)的礦石,味辛甘,性寒,解肌清熱,除煩止渴(見《中藥大辭典》592頁);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Gardenia?jasminoides)的果實,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涼血(見《中藥大辭典》1985頁);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的帶根全草,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功效(見《中藥大辭典》2459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貴州黃平靚鷗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未經貴州黃平靚鷗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40636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治療風濕病的筋骨通絡貼制劑
- 下一篇:一種治療邪毒襲心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