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澄清超濾水處理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381058.5 | 申請日: | 2014-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401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12 |
| 發明(設計)人: | 刁小莉;李圭白;何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睿濟鼎誠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04 | 分類號: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無 | 代理人: | 無 |
| 地址: | 2254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澄清 超濾 水處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處理裝置,具體說是一種澄清超濾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用水量逐漸增加。然而,由于工農業廢水的大量排放而導致水質污染狀況日趨嚴重,針對上述情況,各國制定的各種水質標準也日趨嚴格。
利用接觸絮凝原理以去除水中懸浮物的澄清池,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國際上開始應用,至今已成為水廠設計中主要澄清沉淀手段之一。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采用澄清池。由于澄清池利用自身的泥渣回流再利用,而混合反應絮凝及沉淀均在一個池內完成,形成占地面積小,投資省,因而在我國中小城鎮水廠中使用廣泛,但目前的池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反應室容積小,反應時間短,泥渣回流量難以控制,使得回流泥渣接觸、絮凝作用發揮受到影響,加之沉淀效率低,因而處理效果差,處理水量有限,已經不能適應城鎮需水量的增加以及水質標準提高的需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能有效增大反應容積、延長反應時間,精確控制泥渣回流,提高絮凝、沉淀、過濾效果以及水處理量的澄清超濾水處理裝置。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澄清超濾水處理裝置,包括預沉室、容積絮凝室和活性泥渣室,進水管連通帶排泥管的預沉室,預沉室連通設置于容積絮凝室下方,活性泥渣室同軸設置于容積絮凝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積絮凝室由兩級以上絮凝室筒同軸套接并依次連通組成,最內一級的絮凝室底部連通預沉室,最外一級絮凝室的非兩兩絮凝室連通端連通活性泥渣室,在容積絮凝室上部位置絮凝室兩兩連通處設有帶排渣管的排渣槽,活性泥渣室的非連通容積絮凝室端經一個以上的導流管外接一個以上的濃縮室,濃縮室內底部設有帶排泥管的排泥室,濃縮室內上部設有超濾膜過濾器,超濾膜過濾器上部外接出水管。
進一步地,所述超濾膜過濾器下部設有外接進氣管的氣沖洗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一個以上的濃縮室均布于活性泥渣室外圍。
進一步地,所述絮凝室內設有網孔擾流裝置,網孔繞流裝置分為三段網孔層,每段網孔層為2~6層,網孔內水流速度控制為0.05-0.40m/s,網孔的大小為25-55mm,厚度為10-45mm,絮凝室內的上升流速控制為0.02-0.15m/s,網孔內的流速與絮凝室內的流速之比控制為1:2-1:8。。
進一步地,所述排泥管外接回流池,回流池經泥漿泵、回流排泥管連通進水管。
進一步地,所述排泥管為虹吸排泥管。
再進一步地,所述導流管連接于濃縮室中部。
原水經過投加混凝劑后,經過混合裝置混合均勻,并經進水管從裝置下部進入預沉室,進水管內的水流流速漸變控制降低;在預沉室內,水流中大顆粒的泥沙發生沉降;水流經過預沉室的緩沖后依次進入容積絮凝室的多級絮凝室,上升水流經絮凝室內網孔擾流裝置后,因動勢能轉換的慣性效應而產生微渦漩,使粒子之間的碰撞幾率增加,初始粒子經過多次觸變而形成絮凝顆粒稱之為次生粒子;而水中溶解氣體以及一級泵氣蝕作用產生的微氣泡因減壓而對水中的部分有機物和部分藻類產生氣浮作用,使得輕于水比重的礬花、有機物和部分藻類等通過氣浮作用去除;氣浮產生的浮渣在輻射水流推動下由絮凝室上部連通處周邊排渣槽收集后適時排放。帶有次生粒子的水體配流均勻地進入活性泥渣室的高體積濃度活性泥渣懸浮區中;帶有次生粒子的水體進入高體積濃度活性泥渣懸浮區后進一步發生接觸絮凝,成長為一定粒度的絮體;再通過導流進入濃縮室,一部分發生沉降濃縮,其間水流內的懸浮絮體在泥渣摩擦和擠壓旋轉作用下,形成致密化的活性結團絮凝球體,并不斷吸附水中的部分有機物和微量有毒重金屬元素沉淀在底部排泥室;一部分水流在上升,水流經超濾膜過濾,由于絮體的比重增加,泥水得到很好的分離,原水中的清水經池體上面的集水管收集后經出水管流出。
裝置工作過程中泥渣分三部分排除:容積絮凝室底部泥砂預沉,由排泥管適時排除;氣浮產生的浮渣進入排渣槽后,由排渣管適時排除;泥渣懸浮區的上部多余的泥渣,在導流管強制出水的作用下進入濃縮室中濃縮沉淀;濃縮室中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匯集至底部排泥斗室,泥渣由虹吸排泥管伸入回流池中由回流排泥管經由泥漿泵適量地送入進水管內并與原水混合,而排泥室中的剩余泥渣經過虹吸排泥管適時排出池外,這四種泥渣的排除均可由相應的自動控制程序控制而適時適量自動排除,以節省工藝的加藥量,提升工藝的混凝效果。
本裝置中超濾膜的可替換為U型高效沉淀斜管或斜板。
與常規水力循環澄清池相比,本高效澄清池具有以下優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睿濟鼎誠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江蘇睿濟鼎誠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8105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