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抗擾觸控感測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67553.0 | 申請日: | 2014-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2033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杏櫻;唐大慶;盧添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F3/041 | 分類號: | 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趙蓉民 |
| 地址: | 210038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觸控感測 第一基板 斑塊 共平面 間隙區 | ||
本發明的名稱是抗擾觸控感測結構。一種抗擾觸控感測結構包括第一基板、多個觸控感測單元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抗擾斑塊。觸控感測單元共平面地設置于第一基板上,相鄰的所述觸控感測單元之間形成第一間隙區。第一抗擾斑塊設置于第一間隙區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感測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抗擾觸控感測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觸控技術已經逐漸廣泛應用于一般的消費性電子商品上,例如移動通訊裝置、數字相機、數字音樂播放器(MP3)、個人數字助理器(PDA)、衛星導航器(GPS)、掌上型計算機(hand-held PC),甚至嶄新的超級移動計算機(Ultra Mobile PC,UMPC)等。觸控技術可以多種形式應用于顯示面板上,例如外加觸控面板于顯示面板上,此即為外掛式,或是直接在顯示面板上制作觸控感測單元,此即為內嵌式,這又分為on-cell與in-cell兩種。然而,現有的觸控感測結構遇到良率下降的問題。
以一種公知的觸控感測結構來說,其包含基板和多個觸控感測組件,觸控感測組件設置于基板上用以感測使用者的觸控而產生電信號,電信號經過處理后即可得到使用者的觸控坐標。然而,由于觸控感測組件之間僅隔10μm~30μm之間的間隙,因此當工藝中有粒子掉落或者刮傷產生時,左右或上下相鄰的觸控感測組件很容易形成短路,而造成觸控功能失效以及良率下降。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抗擾觸控感測結構,能夠解決上述短路的問題,進而提升觸控效能及產品良率,實為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擾觸控感測結構,能夠解決工藝中造成短路的問題,進而提升觸控效能及產品良率。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抗擾觸控感測結構包括第一基板、多個觸控感測單元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抗擾斑塊。觸控感測單元共平面地設置于第一基板上,相鄰的所述觸控感測單元之間形成第一間隙區。第一抗擾斑塊設置于第一間隙區內。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抗擾斑塊電性浮接。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抗擾斑塊覆蓋所述觸控感測單元的至少一部分,并填入第一間隙區中。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多個觸控感測單元包含多個沿第一方向導通的第一觸控感測組件,以及多個沿第二方向導通的第二觸控感測組件。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抗擾斑塊的寬度介于50μm與70μm之間,且第一抗擾斑塊與相鄰的觸控感測單元之間間隔一距離。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間隙區的寬度介于70μm與130μm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抗擾觸控感測結構進一步包括接地單元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抗擾斑塊。接地單元與所述多個觸控感測單元共平面,且與相鄰的觸控感測單元之間形成第二間隙區。第二抗擾斑塊設置于第二間隙區內。
在一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抗擾斑塊設置于相鄰觸控感測單元所形成第一間隙區之間,可使相鄰觸控感測單元的間距加大、不會受到后續工藝的粒子污染而形成短路,從而提供電性抗擾的效用。
在一實施例中,其中的后續工藝至少包括機械薄化工藝、化學薄化工藝、機械化學薄化工藝、黃光工藝、薄膜沉積工藝、和/或薄膜蝕刻工藝。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抗擾斑塊為一個塊狀斑塊或包含至少一個彎折狀斑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南京瀚宇彩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6755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圖像分割的破損道路檢測裝置
- 下一篇:Matriptase的應用





